纵使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之下,仍有大量资本涌入,使得整个光伏产业链成本极速下降,这种成本的下降已超越了技术进步本身。但在遭遇市场寒流时,中国大中型光伏厂商集体亏损,目前国内已有50家左右光伏企业出局,约1/3企业停产、减产。
浸润太阳能光伏行为超过五年,但晶科能源副总裁姚峰仍然对中国光伏行业的超速崛起感到震憾。
“2007年的时候,光伏组件的价格在24.5元/W左右,但现在仅需约5元/W,成本下降速度之快难有其他行业可以匹敌。”姚峰对笔者举例,以此组件价格在中国西部光照优越地区建设光伏电站,其发电成本已可与常规能源竞争。
在地球的另一侧,美国、欧盟先后将中国的光伏企业推向“双反”立案程序,两者合加的价值已达224亿美元。美国商务部已通过“双反”终裁,高达33%-365%的征罚性关税将光伏电池生产厂商隔绝于美国市场的门外。
与美国、欧盟对华任何一项产品的“双反”不同,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从一开始就遭遇两地90%以上光伏厂商的反对,而这部分厂商并非以制造为主,而是以多晶硅、EPC(工程总承包)厂商作为主导。这些企业从价格竞争惨死的中国光伏产品中受益。
作为中国少有的、与西欧及美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的高科技领域,依靠着施正荣、赵建华、王爱华、张凤鸣、戴熙明等海归专家、本土人才、低廉劳动力的结合,加上厚积的民间资本激进涌入,中国的光伏产业在过去10年中从一块小砖头堆垒成长为世界仰视的摩天大厦。
纵使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之下,仍有大量资本涌入,使得整个光伏产业链成本极速下降,这种成本的下降已超越了技术进步本身。
“例如一辆汽车,新技术让它的燃油效率提高10%,但也让汽车售价增加20%,这在高油价时代是有意义的。但悖论在于,油价在不断下降,而且你难以看到底部,所以技术进步所带来节油成本已没有意义,因为油价下降的速度要快于你省油的成本。”江苏中能硅业一位高管做出如是比喻。
以此优势,产生两重功效:国际企业面对中国全产业链且更低成本的竞争,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光伏上网发电成本2012年即将达到0.6元/度左右,可与常规能源竞争。
成本致胜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里,以“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的实验室为核心,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目前已支撑起中国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俨然已经形成一个中国光伏业界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帮”。
他们的名字是:施正荣、赵建华、王爱华、张凤鸣、戴熙明、季静佳、张光春、蔡世俊、郑广富、云飞、汤云辉、姚国晓、宋登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