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也好,红海也罢,企业必须足够大才行。”在这场前所未有的
光伏危机中,沈忠民坚信“规模为王”。
沈忠民是
哈德森清洁能源资本全球合伙人兼中国区执行主席。在独立能源、清洁能源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拥有近20年的经验。加盟哈德森之前,曾任职于华能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电控股及华润电力等。
从去年开始,光伏产业进入寒冬。在他看来,2015年才是光伏真正的春天。光伏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真正的“饥饿游戏”,一场生存游戏。“光伏产业的冬天真的很冷,企业的财务状况很差,而且很孤独。” 但他认为这个行业未来的前景还是乐观的。
哈德森是一家全球性的清洁能源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公司,最早的创始人曾在高盛做直投,也参与过国内光伏企业海外上市,对这个行业有较深的理解。为此,我们希望对沈忠民的采访,能够为行业提供一个从资本看市场的角度。
记者:哈德森作为私募资本长期关注光伏产业,也曾砸下了4亿美元。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局势?
沈忠民:光伏产业发展到现在,很明显能感觉到私募基金对其不是非常感兴趣了。比如我们开会时候,很多领域的企业家坐在一起,光伏企业家周边的投资人就非常少。数月前,美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叫《饥饿游戏》非常流行。这部电影的内容很适合当下的光伏产业,现在根本不是简单的过冬,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饥饿游戏,你不把他杀死你就得死,最后的生存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不过,电影里讲了很多游戏的规则。比如不能一个人玩,你得找合作伙伴,找完合作伙伴,取悦某些人之后,他会给你钱,会给你赞助,关键时候才会救你,所以这部电影非常适合理解当下的光伏行业。我认为,真正的幸存者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记者:如今,整个光伏产业悲观情绪肆意蔓延,这个产业现在是否没有投资亮点了?
沈忠民:世态炎凉,好的时候所有人都追着你,岁数大点就没人理了,资本就这么残酷。不过,机会肯定是有的,就是产业整合的机会,资本力量在产业整合过程中会起很大作用。关键是对这个行业未来几年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未来将如何整合,很多人讲横向整合还是纵向整合,我认为是纵向整合,纵向整合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既对全球市场要有很好的判断,还得有可执行的所谓战略和可执行的计划,还得有执行的团队。从晶硅一直到下游电站,这里面牵扯到很多行业,通过资本力量进行整合,绝对不能是硬性捏在一起,一定是有机整合,这样才真正有价值。同时,光伏前期技术性突破还有一些投资机会。
记者:如今,市场竞争已经比较充分了,如果企业专注于自己擅长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是不是更好呢?
沈忠民:光伏行业不管是专业化的理念或垂直一体化的理念,我们认为命运都应该控制在自己手里。你需要能够控制终端客户。这就要求了解客户,并仔细设计从下游到中游到上游每个环节。如果做垂直整合,要考虑产能配比,既要能发展,又能保持相对独立性,还能在行业中有竞争性。
另外,当前资本市场对于单纯的太阳能独立发电商、太阳能开发商、及太阳能制造的模式都不看好,估值很低,因此光伏行业需要产生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并且能降低风险,这样才能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提整合?这是因为当前产业非常差,才有机会通过一个合理的价格进入这个行业,通过相对少的投资在市场最难的时候获取较大的资源,这不是投机,而是投资。
记者:有企业家就认为当下的光伏产业与传统的制造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如果企业要进行产业链整合,哪类企业可以做到这一点?
沈忠民:我们把光伏行业看成能源行业的一部分,而不是制造业,制造业和能源行业差远了。比如石油行业从前期的勘探开发到开采再到运输,下游做化工、做加油站,这个产业链一定是连起来的。
为了能实现垂直整合,我们提出五大要求:第一,靠传统做制造业的方式,在光伏行业未来的发展将非常受限,必须要有能源发电行业的血液;第二,必须能够控制一定量的终端客户市场,可能是真正并网发电的大企业,欧洲很多是给人们建屋顶的分包商或者承包商,在小城市他们有着垄断地位,你的产品如果跟他没有联系,就根本进不了这些地区;第三,必须能够提高价格,投资者如果投的公司没有任何议价能力,这家公司就没有任何投资价值;第四,必须有在各个环节有可靠的低成本优势;第五,必须有可靠的低成本资金,为下游电站购买或上游制造及开发解决不可或缺的资本需求。这些都是一家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记者:如今,电站被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家所看好,在这场光伏寒冬中,自己做电站成了消耗组建产品的不错选择。您如何看待企业家们纷纷瞄准电站这个目标。到底谁是光伏产品真正的客户?
沈忠民:这点很多企业家一直不太清楚。有人说我是做晶硅的,做完后会卖硅料,然后硅锭、硅片一层一层往下卖,直至把组件卖给系统集成商。在这个产业链中,很多人认为下一环节的买家就是他的客户,实际上这个行业要真正健康的发展,不是卖瓦也不是卖了多少“千瓦”、“兆瓦”,而是卖电。这个行业要做大,产业链到最后得发电,不管是屋顶发电,还是大型地面电站。
现在国外非常普遍、非常时髦的做法是:把做好的发电站当金融产品卖了。从而使得资金能够很快周转,然后建新电厂,相当于国内做房地产基金,做完以后下游当基金卖了。任何企业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把产业链打通。
记者:从目前光伏产业的现状来看,您觉得未来光伏市场的格局应该是什么样的,谁会是最终的赢家?
沈忠民:目前,整个市场参与者的市场份额较小,议价能力弱。光伏行业最大的企业First Solar 2011年整个销售收入只有30多亿美元,像尚德、天合有20多亿美元,而30多亿美元在全球整个光伏行业中的份额不到3%,这样的收入在行业里没有任何议价地位,完全由下游企业决定。
按照我们的分析,到2015年,有竞争力的公司应该具备:资本力量和市场力量。而要实现这两点,则有3大衡量标准,即年收入过100亿美元,1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和10%的利润率。所以,按照这个标准First Solar的规模还需再增长3倍在市场上才有地位。未来如果有了这样的公司,那么很多小公司就不存在了。如果往后看三五年,光伏产业的发展还得靠资本力量来扶持,而在这场危机中最终留下来的便是胜利者。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