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用土地和税收催生了大量过剩产能,银行也在这些领域投放了大量贷款。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杨力表示,这些企业陷入困境后,地方政府和银行实际也被深度套牢,只能继续用税收优惠和提供贷款来支持,否则这些问题马上暴露。
这样的状况在日本也曾出现。上世纪90年代初,股市和房市暴跌导致银行不良债权激增,日本政府并未及时处理这一问题。银行努力通过追加贷款暂时缓解不良债权问题,使欠债公司免于被迫裁员,但结果是本应退出市场的大量僵尸企业存活了下来。
然而随着日本经济“僵尸化”越来越严重,银行系统在接下来的十年内经历了一波又一波不良贷款危机。僵尸企业缺乏创新活力,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成为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因素。
救不救?
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能很快起死回生的企业不同,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局面有可能转向更糟。
不过杨力不同意更糟的看法。他认为,很多处于严重过剩行业的将是企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面没有根本性逆转的可能性。例如有色、航运、造船等与不可再生大宗商品有关的一个完整经济周期在30年左右,“而这些行业在2008年前后才刚刚经历了行业的峰顶,实际上后面痛苦的日子还长着呢。”他说。
再加上中国经济长期潜在增速下降(由10%左右降至7%左右)已成定局,因此,“抱着侥幸心理等待这些‘僵尸企业’自然好转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这些企业只会把地方政府和银行越套越牢,损失越来越大,最终就业和市场都稳不住。”杨力说。
“僵尸企业”反映的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缺陷,吴旖在文章中认为,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失去竞争力,中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来源;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有必要让某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破产,将劳动力和资本转移至更有前景的行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