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10日,近日将派出副部长级代表团赴德国、法国和欧盟,就光伏电池案与相关方面进行交涉。
光伏产业的贸易摩擦问题已迁延数月,继美国之后,欧盟委员会于6日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一旦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对本已深陷危局的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将是一场灭顶之灾。大批企业有破产之忧,约30万从业人员将受到严重冲击。
对国内光伏产业所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我们听到各种声音,在支持打气之余,亦有舆论认为该产业当前危局是“咎由自取”,政府不必过分加以呵护。他们的理由是,产业无序发展造成了今天的内忧外患。
我们认为,今日之困局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个单一因素。当下而言,在总结过往教训的同时,首先要做的,仍是尽力运用规则去维护好这个产业的正当发展权益。
的确,光伏产业的问题,有国内地方政府在产业布局、政策引导方面的决策失误,有各种投资主体市场研判的种种疏失,而作为政府部门,在产业面临贸易保护主义伤害时,积极谈判,合理运用游戏规则来维护产业利益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光伏产业短短数年内在中国实现巨量增长,有着多重复杂原因。
就在几年前,面对全球性能源危机,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以其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特点赢得世界各国的青睐。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欧美市场不断释放的市场需求信号强烈刺激了国内相关投资的急剧放大。
然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相继陷入债务泥潭,过往的需求承诺如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瞬间破灭。
我们认为,“阴谋论”固然不值一哂,但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倾向却是真实的存在。
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试图重振制造业以推动出口增长,为缓解经常项目赤字的压力与财政困境,他们将以往提供制造外包的中国视为最主要竞争对手,在国内经济政治压力下,开始高筑贸易壁垒。
尽管在危机中欧盟唯一可向外求援的是中国,但他们却在有意无意中使用了双重标准:“市场化”标准和非市场化标准来回切换,唯一目的就是“于我有利”。对此,中国相关部门亦应据理力争,在规则合理范围之内为企业争取最大主动权。
坦率讲,中国光伏产业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反倾销,而是产能严重过剩和过度依赖出口问题。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放弃产业的合理发展需求,不能放弃在贸易争端中维护合法权益的尽力一搏。
回过头来看看欧美的指责,他们认为中国光伏企业存在倾销行为和政府补贴行为,光伏产品的低价格导致欧洲产品的市场价格削减。
此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一份公开声明曾指出,中国产品近年的价格下降主要原因是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大幅降低,中国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生产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绝非倾销和补贴行为所致。
这是个有根据的说法:2012年以来,硅料现货市场价格呈持续下降趋势,由年初30美元/公斤下降至目前的18美元/公斤,降幅达到40%。而硅料成本占光伏组件成本的25%以上,使得光伏组件的材料成本大幅度降低。
此外,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仅从德国就进口价值3.6亿美元的银浆,进口多晶硅更是高达7.64亿美元。近年中国累计从德国和瑞士等欧洲国家采购的生产设备达到108亿美元。也就是说,在光伏产业中,中欧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互利合作的关系,很难去严格界定倾销和被倾销的主体责任。
我们希望,此番政府有关部门能够通过与欧盟相关国家的积极磋商,各方能用共赢心态去解决问题。毕竟,任何单方面限制都将使光伏产业遭受严重损害,最终延缓的是全球太阳能普及利用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