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认为,光伏企业发展之艰难已无需累述,采用何种方式“起死回生”才是关键。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上市公司“被国有化”的先例并不多见,一旦国有化被提上日程势必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由于光伏巨头“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过大,“呼啦啦大厦倾倒”必然带来连锁反应。国有化并非最好“良药”,却可能成为明星企业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首先,光伏巨头“绑架”地方政府,见死不救有失“道义”。地方政府与光伏企业“蛇鼠一窝”,从前期项目运作、募集资金、中期建厂投产到后期资本运作、财税政策,地方政府都积极参与其中,与光伏企业“打成一片”,光伏巨头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政绩标杆、形象工程。地方政府为了高额税收和“脸面”或将参与拯救光伏巨头的浪潮中。
其次,国有化或成无奈之举。截至2012年3月31日,赛维总资产为66.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2亿元),总负债为59.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了创纪录的89.82%。以国家开发银行为首的七大银行深陷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债权均高达数十亿,数额差距很小。通过市场运作实现重组并购赛维之路基本被封死,普通企业鲜有实力和兴趣吞并光伏巨头,地方政府出手也属“被逼无奈”。
最后,赛维崩溃会引起连锁反应。光伏巨头“绑架”产业链条,昔日“香饽饽”成为“烫手山芋”,光伏全产业链条被迫结成“利益共同体”。上游多晶硅企业,下游销售商、项目施工方均有大笔账单在手,急需“补血”自保。一旦赛维破产清算,遭受灭顶之灾的将不仅仅只是个别的中小供货商,整个产业链条可能出现断裂危机。“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的服务型政府会至新能源产业于不顾?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光伏企业短短几年经历“过山车”式发展,沦落到如今这步田地令人可悲、发人深省。盲目审批、盲目上马、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产能过剩、结构失衡、企业盈利能力弱等困境,单一追寻速度和规模的发展思想应尽快从地方政府和企业管理层脑中根除,唯有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经营策略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投顾问《2012-2016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光伏产业进入关键时期,淘汰落后产能、结构优化调整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举措帮助光伏企业摆脱困境,优化产业链条,上马光伏发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