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一样,企业也会出现双重人格或角色矛盾的现象。比如我国的光伏企业,多少都带有点这种特征,并长期处于难以自拔的纠结之中。由于近两年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特别是近期遭遇欧美针对性的“双反”(反倾销税、反补贴税)打压,我国所有涉事的光伏企业均受到严重影响,一下子跌入生存低谷。这种任人摆布、受人欺负的现状,与其说是外部环境太过严酷所致,不如说是我国光伏企业天性使然。
(资料图)
我国光伏企业为什么天生性格纠结,这种性格的外在表现又是怎样呢?应该说,光伏提供的是一种清洁能源,然而支撑起“清洁能源”这4个字的,却往往是生产光伏产品所消耗的其他并不清洁的能源。在光伏产品生产过程中,硅提纯阶段能源消耗量最大,而硅冶炼、硅锭及硅片制造、电池品制造、光伏组件制造等阶段都要消耗一定的电能。为节能而先耗能,这大概是所有“清洁能源”都可能面临的悖论式境遇,而光伏发电的这种纠结可能更明显一些。当然,光伏发电的这种矛盾性格也会遗传到我国光伏企业的身上,但是,这与后者的双重人格(角色矛盾)还不是一回事。按照一种“清洁”的算法,光伏组件虽然消耗了一定的传统能源,但若将其安装在光照二类地区,其所消耗的电量将能在1.9年内收回,并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提供大量绿色电力。也就是说,光伏发电最终还是清洁的,而这也是所有清洁能源的最终追求,其性格中的悖论,当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清洁价值的最终达成而释然、顺然。然而,让人无限纠结的是,我国光伏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却没有获得这种良性遗传,因而天然地存在一种基因缺陷——清洁能源产品的效用不是以产品生产地来计算而是以消费地来衡量的,但我国光伏企业的绝大多数产品都出口到海外了。也就是说,别人获得了效益和清洁,而我国只留下耗能和污染。以自家耗能,为别人节电(也有学者称这种现象是“人吃苹果我食渣”),这才是我国光伏企业(产业)性格中最矛盾的地方。
孩子没娘,说来话长。我国
光伏产业的性格养成当然并非一日。欧美国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陆续推行新能源政策,光伏产业被列入发展优先领域。但在发展过程中,他们注意到光伏产业本身也存在能耗和污染问题,于是就不断提高产业标准,筑高市场门槛,这自然也会推高光伏企业的成本。为了降低成本,欧美一些光伏企业就把目光转向成本较低的海外市场,而成长中的中国就成为他们的首选。当然,中国企业也渴望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两者一拍即合。随着国际市场对于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需求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成为光伏电池的OEM工厂。看到生产多晶硅等光伏产品的巨大利润,一些地方政府、企业投资者一哄而上,产能迅速扩张,一时间,“光伏基地”遍地开花。国内光伏产业的这种快速而盲目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或者说从一降生就落下了病。现在一说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士都会提到“三头在外”这个词。光伏电池的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这是一头;多晶硅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这是二头;生产的光伏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国外,这是三头。这种“三头在外”的情况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外依赖严重,自己的脖子始终被别人的手掐着。
欧美发达国家除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还试图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规则、技术标准、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来强化产业控制主导权,以削弱我国光伏出口竞争力。我国光伏产业“自家耗能”本来就够受伤的了,而“为人节电”人家不但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地折磨你,这实在是面子里子全无,太得不偿失了。怎么办?只有借当前外需低迷之机,大力开辟国内市场,逐步缩减光伏产品出口,推进行业整合。要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开放用户端电力市场,培育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同样是利用太阳能,我国光热产业就发展得相当不错,根本原因就在于光热的市场在国内,而且市场发育充分,没有天生的矛盾性格,不受纠结的折磨。光伏应向光热学习。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