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工信部正式发布《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形成1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3-4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规模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太阳能电池产量以超过10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同时,产业基础逐步牢固,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产设备本土化水平不断提高。
《规划》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光伏产业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大好机遇。一方面,各主要发达国家均从战略角度出发大力扶持光伏产业发展,通过制定上网电价法或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等推动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各方资本也普遍看好光伏产业,行业内众多大型企业纷纷宣布新的投资计划,其他领域的多种市场资本也在进入光伏行业。
不过,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规划》指出,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多数出口海外市场,产业发展受金融危机和海外市场变化影响很大,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过高,面临国际经济动荡和贸易保护的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加速国内市场的开拓是当务之急,也是国内光伏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依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前,多位国内光伏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影响国内市场拓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上网电价。为此,《规划》也明确指出,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系统的成本持续下降并逼近常规发电成本,仍将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主题。
按照《规划》,到2015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7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3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光伏发电具有一定经济竞争力;到2020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5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6元/ 千瓦时,在主要电力市场实现有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