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信息 研究咨询 服务应用 展会会议 视频图片 期刊专栏 新媒体
关闭
关闭

内需不足仍掣肘中国多晶硅产业

发表于:2012-02-06 09:29:29     作者:索比太阳能 来源:中国电子报

    2011年中国多晶硅产业犹如坐过山车,多晶硅价格由最高每吨75万元跌至每吨20万元。2012年,中国的多晶硅行业还将面临欧债危机、美国“双反”、美国和韩国低价倾销、国内电价上涨等问题,业内迫切希望我国加快实施“上网电价法”,加大力度启动国内市场,变最大光伏生产国为最大应用国。

  “火”与“冰”的洗礼

  去年前三季度中国多晶硅供不应求,第四季度半数以上企业停产或减产。

  2011年中国多晶硅投产产能12万吨,规划与宣布开工建设产能10万吨,2011年全国多晶硅总产量6万吨,较2010年4.5万吨增长33%,申报准入企业58家,第一批准入企业20家。虽厂家众多,但产业集中度高,80%的产量集中在中能、中硅高科、LDK、重庆大全等企业。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国际多晶硅产业的格局,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多晶硅生产国。世界前10位多晶硅企业,中国已占3位,包括江苏中能、洛阳中硅和赛维LDK。2011年新增产能来自于技改和新建,主要采用改良西门子生产工艺。随着技术和操作技能提高,各企业的安全、环保得到进一步完善,主流工艺地位得到市场认同。

  2011年国内多晶硅仍“供不应求”。据统计,国内太阳能电池产能约30GW,产业链完善,如满负荷生产,多晶硅需求总量超过20万吨。海关进口数据显示,2011年1月~10月中国多晶硅进口总量达到53019吨,预计2011年总进口量超过6万吨。国内多晶硅缺口比例仍然在50%左右。

  2011年,中国多晶硅经历了“火”与“冰”的洗礼。前三季度多晶硅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至最高每吨75万元以上。但到第四季度,受美国的金融危机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终端市场失去了资金的支持,光伏产品大量积压。自去年9月份开始,多晶硅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再加上美国、韩国大量低价多晶硅倾销中国,多晶硅价格最低跌至每吨20万元,中国半数以上企业停产或减产,整个行业进入“寒冬”。

  技术与产业基础双提升

  国内一些设备制造水平参差不齐,还有许多技术提升工作要做。

  我国多晶硅的主流生产工艺是改良西门子工艺,少数几个厂家用硅烷法,但产量很少。改良西门子法的核心技术的有四个环节:原料的制备和提纯、还原、氢化、尾气干法回收及副产物的回收利用。

  原料制备已能够满足多晶硅规模化生产,原料提纯一般采用提纯塔,如高效填料塔、高效筛板塔等,与国外的技术不相上下,但因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原料提纯有直接关系的,能源消耗也有关系,所以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还原技术与装备,目前国内有自主研发的12对棒、18对棒、24对棒还原炉和正在研发的36对棒和48对棒还原炉,技术已与世界同步,甚至达到更先进的水平。还原炉的供电和供料系统都有中国特色,还原电耗国内最好结果达到45kWh/kg,单炉的产量达到7000kg以上;进口还原炉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与装置,也有同样效果。

  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核心技术四氯化硅氢化,中国有高温氢化和低温氢化两类(氯氢化也归在低温氢化中),目前国内千吨级的多晶硅企业都拥有氢化技术。高温氢化因其电耗高,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现在多推行的是低温氢化技术,该技术一次氢化转化率约为20%~30%,四氯化硅经过4~5次循环后,可全部回收利用,氢化电耗已低于0.6kWh/kg-TCS,是降低成本和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技术。

  尾气干法回收,国内千吨级规模的工厂都有尾气干法回收系统。自主研发的还原尾气干法回收技术,处理气体量已达到30000立方米/小时以上,可供1万吨以上的多晶硅生产系统使用。但国内的设备制造水平参差不齐,大厂和小厂的差别很大,还有许多技术提升工作要做。

  2011年,《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实施,20家企业第一批获得准入,对规范行业发展、减少投资损失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市场的残酷现实也证明了政府调控和预警的必要性。结合市场准入,行业联合完成了《多晶硅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审定。该标准指标合理,简单直观易操作,起到了规范、指导多晶硅行业发展、倡导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效果,对企业降低能耗与成本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迫切需要激活国内市场

  加大力度启动国内市场,将最大光伏生产国变为最大应用国。

  多晶硅行业是新发展起来的行业,受到了相关部门及广大媒体的广泛关注。2012年,中国的多晶硅行业还将面临欧债危机、美国“双反”、美国和韩国低价倾销、国内电价上涨等问题,行业整合将进一步加剧。业内迫切希望我国加快实施“上网电价法”,明确支持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加大力度启动国内市场,变最大光伏生产国为最大应用国,利用中国大量沙漠、戈壁和建筑,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为未来储存能源;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技术,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支持行业开展多晶硅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包括检测方法、各种规范、标准的制定等;支持有优势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或新建产能;优先备案核准。

  在“寒冬”期间,国内多晶硅企业必须坚信光伏产业的发展前途,持续孜孜以求,不断提升技术、降低能耗、降低成本、完善自我,坚定不移地完善中国特色的多晶硅工艺,提升质量,提升与世界多晶硅老牌企业抗衡的能力,为我国光伏产业提供基本原材料支撑,才能使中国光伏产业持续保持国际竞争力。只有在“寒冬”里不倒下,才有机会迎接新的“春天”。

  专家观点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

  “2012年是全球光伏产能过剩年,作为原料供应的多晶硅行业整合势不可挡。”

  2011年多晶硅工艺技术不断进步。比如核心关键技术氯氢化工艺,2011年国内企业已经升级到10万吨级的第4代氢化技术,不仅仅将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四氯化硅、氯化氢等副产物百分之百转化成三氯氢硅原料循环利用,而且将多晶硅生产过程的其他微量的氯硅烷副产物也高效利用,通过大规模运用40对棒高效节能还原技术,实现了多晶硅的节能降耗和环保制造。

  2012年是全球光伏产能过剩年,作为原料供应的多晶硅行业整合势不可挡。2011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一批多晶硅行业准入名单,但真正有竞争力的也只有进入全球前列的江苏中能、赛维LDK、洛阳中硅、重庆大全四家企业,这四家万吨级以上企业2012年产能产量规模超过10万吨,为平价太阳能发电时代的到来提供质优价廉的多晶硅原料。

  2012年对中国多晶硅产业来说又是外部形势逼人的一年,随着光伏电池制造向中国转移,美韩多晶硅从2011年开始大量倾销中国市场。回顾多晶硅发展史,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半导体材料产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也有多达20家以上的多晶硅企业,但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下,生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生产成本高、产业规模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欧美七巨头甚至以低于成本的20~30美元/千克电子级多晶硅冲击中国市场,中国多晶硅企业基本上全军覆没,到上世纪末,只幸存一家以行业研究为主的峨眉半导体研究所!技术突破后的中国多晶硅产业,要对贸易侵略严阵以待!

  新能源观察

  多晶硅产业面临严冬

  王世江

  面对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需要企业苦练内功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则需要抱团取暖,共同对应对寒冬。同时,也需要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引导产业整合,在政策方面给企业的融资、技改等予以支持。

  首先,产业仍将承受价格压力。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统计,2012~2013年全球光伏多晶硅产能将分别达到44万和54万吨,扣除4万吨半导体用硅量,可满足57GW和71GW的多晶硅电池需求,而据EPIA的预计,2012和2013年全球光伏市场装机量不超过30GW,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承受供大于需的压力。而我国多晶硅企业产能多数在这两年内释放,生产工序有待优化,生产成本仍较国外企业为高,且承受着还本付息等压力,因此在国外多晶硅产品冲击和部分国内中小企业割血过冬的情况下,多晶硅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在低位运行。

  其次,依赖进口的局面仍将持续。一是我国多晶硅生产成本与国外先进多晶硅企业相比仍处于劣势。二是我国多数多晶硅企业产能刚刚释放,技术储备不足,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我国多晶硅企业规模较小,目前已投产且产能在5000吨的企业仅有3家,而国外主要的几家多晶硅企业规模都在万吨以上。由于国内下游的大型光伏企业每年对多晶硅需量在7000吨以上,因此在供应商选择上,可能更多偏向于供应能力强的多晶硅企业。四是目前多晶硅主要以长期合约为主,主要的光伏企业早先已与国外多晶硅企业签订了长约。因此在此种因素作用下,未来几年,来自国外的多晶硅产品仍将对我国多晶硅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再次,兼并整合仍将持续。从国外多晶硅行业的发展经验看,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将占据主导地位,只有通过大企业对技术和生产规模的持续投入,才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我国在2011年投产的多晶硅企业约为40多家,其中至少有8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产量在2000吨以下。多晶硅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小企业通过技改降低生产成本空间着实有限。因此在供需失衡和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情况下,产业发展整合不可避免。

  最后,“双高”认识仍将阻碍产业持续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多晶硅企业规模的壮大和技术的进步,生产能耗不断降低,万元GDP产值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企业已实现闭环生产,四氯化硅等副产物也得到有效利用,但“双高”的帽子并没有从多晶硅头上摘掉,其下游的产品也被冠以“光伏产品大量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紧缺能源”的说法,使得光伏项目的审批、技改、产品出口等受到制约。预计“双高”认识仍将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特别声明: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 news@solarbe.com 商务合作联系:010-68000822 media@solarbe.com 紧急或投诉:13811582057, 13811958157
版权所有 © 2005-2023 索比光伏网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