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色彩依然浓烈
据专家介绍,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众多的人力资源使得我国往往在代理加工方面产出较多,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光伏企业,不利于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首先,中国光伏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产品生产的中下游环节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高端设备仍需进口,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设备同国外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太阳能电池用配套材料仍未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几百家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厂和上千家太阳能应用产品生产厂,越往下游产业环节,例如组件生产、太阳能应用产品等,市场竞争越激烈,不利于光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是“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这些因素吸引了大批企业的涌入。但是,材料和市场受制于国外,使得我国光伏企业代工色彩异常浓烈。据统计,目前全世界70%左右的多晶硅是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出来的。同样是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能耗过高,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成本控制方面明显落后于国外多晶硅企业。
截至2009年,在全国370家参与光伏太阳能产业的企业中,有300多家从事太阳能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的生产加工,其中电池组件封装生产企业200余家,他们只是购买电池芯片进行简单的组件封装工作,且产品品种单一。
而在目前市场需求旺盛和对未来市场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判断的双重驱动下,光伏原料和组件产业近年来成为国内投资项目的热点。很多业界人士指出,但若不及时加以规范和引导,资金持续投入、大量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必然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其次,行业核心技术多年没有根本性突破,企业间的产品性能难以拉开档次。当前,晶硅电池是光伏电池组件的主流产品,作为最主要技术指标的光电转换率,全行业都处在16%~18%之间。而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往往又决定了产品的利润水平,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小企业来说,当行业利润不再,甚至出现亏损经营状况之后,企业投身多晶硅行业的热情也会消失殆尽。
最后,光伏产业链结构还不够合理。多晶硅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门槛较高,从国外多晶硅行业的发展经验看,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光伏产业链也呈现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格局,而相关技术和利润率等因素的制约,使得上游企业难以良好发展,这也直接影响到光伏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前提必须是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相关行业同步发展。而这种发展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产能获得提升,只有通过企业对技术和生产的持续投入,才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而这也正是我国光伏产业所需要的。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