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们新能源产值与电气装备产值比例已达到3∶7,希望2011年能实现1∶1。”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兵装集团总经理助理、天威保变董事长丁强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丁强坦承新能源目前盈利能力还不强,但投资新能源是为未来做准备,务必提前做大做强。他同时认为新能源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肯定能得到更多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
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
《21世纪》:您在提案中提到新能源产业是最符合条件的新兴战略产业,如何看待中国这一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丁强: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资源丰富,可装机容量大,加大现在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成本也在不断降低,离普及应用距离已不远,我认为国家应加大支持力度。另外,应对气候变暖,加速向低碳转型也是新能源快速发展的一个有利契机,唯有规模化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的减排承诺。
《21世纪》:中国提出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到15%的目标,但目前有观点认为,风电和太阳能成本较高,当前主要应该发展水电和核电,对此你怎么看?
丁强:我认为传统清洁能源与新能源并不矛盾,大力发展水电核电是从现实情况出发,毕竟国内可开发水资源丰富,核电装机比例也还不高,且成本技术相对更为成熟;而且太阳能发电尚不能马上形成大规模电站,所以要实现清洁能源比例大幅提高最直接的就是水电和核电。
但新能源也能逐步承当起这个重任,且发展潜力不比水电和核电差,对环境的影响也会更小。据统计,我国可以利用的太阳能资源可装机22亿千瓦。目前加速推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已成世界共识,如水电资源丰富的加拿大也在逐步推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我觉得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推动发展,新能源集中的效能也在提高。
《21世纪》:中国新能源产业现在处于什么水平?跟国际相比有多大差距?
丁强:从光伏看,几乎和世界在一个水平线上。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可以与国际大型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并有望占据国际领先水平的行业。
但我国目前在多晶硅关键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上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晶硅电池用高档设备仍需进口,特别是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水平和制造设备,与国外差距更大;在一些太阳能电池制造用配套材料方面还未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就我国光伏产业现在的技术水平和发电成本而言,需要在技术上有更大的突破,在材料和成本控制上有很大超越,才能在今后5-10年内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
另外,风机在设计和技术研发上与国际也还存在差距,我认为要作为新兴战略产业,核心技术和专利一定要由本国企业掌握。
《21世纪》: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有无得到完善?还有哪些需要改善?
丁强:去年在光伏发电领域国家出台了光伏建筑一体化,即“金太阳工程”,而风电也出台了区域标杆电价,推动了新能源更有序、更快速发展。但我觉得力度还不够,更多可执行可操作的鼓励政策修改进《可再生能源法》,加快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目前我国光伏产品还是大部分出口到国外。
另外,主管新能源产业的部门太多,可谓政出多门,相互掣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策来解决所有问题,同时也缺乏行业规范的一手数据和行业标准。
除此之外,要完善光伏定价政策和敦促电网企业加快相关并网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光伏产品、系统的技术标准,并能上升为国家标准,以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推动光伏产品和系统的认证和监测制度的建立,实现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进入美国市场
《21世纪》:天威集团近几年大力向新能源渗透,请问盈利情况如何?在新能源有怎样的发展目标?
丁强:去年我们新能源产值与电气装备产值比例已达到3∶7,争取今年要比2009年的量再提高一倍,并在2011年实现1∶1的发展目标,真正实现新能源与电气装备“两翼齐飞”
盈利方面,天威在新能源的盈利并不十分理想,与其它同类型企业基本面是一样的,包括它的成本、市场的价格,结合产品的情况。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要全力推动风电和光伏产业的发展,把它做强做大。在这个过程当中尽量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性能,为未来新能源市场做铺垫和准备。
《21世纪》:2009年底,天威宣布收购美国太阳能原材料供应商Hoku Scientific公司,请问目前进展如何?
丁强:目前已完成收购工作,天威持股Hoku Scientific公司60%的股权。进入美国市场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美国的贸易保护非常严格,如果在美国本土没有企业,想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并非易事,所以我们需要在美国本土有自己的公司。而此次正好赶上金融危机,以1.8美元/股的价格收购,但现在股价已是3元左右,也就是说实现了低成本收购。
Hoku Scientific公司本身有4000吨多晶硅的产能,而且旗下还有一个太阳能系统集成公司。我们想借此平台在美国建立起光伏发电完整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