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于1958年开始研究光伏电池,于1971年首次成功应用于我国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光伏产业开始呈现快速发展局面。2003-2005年,受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光伏市场的推动,我国光伏生产能力迅速增长,截至2005年底,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MWp,当年产量达到140MWp,绝大部分太阳能电池组件出口欧洲,2006年国内年装机量为10MWp。
成本下降趋势渐显
目前,太阳能发电成本大约是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的7~l2倍、风能发电的6~10倍,传统火力发电方式的11~l8倍。如此高昂的成本,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其中太阳能电池成本占整个光伏发电系统成本比例最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实现多晶硅的国产化,以及在技术上实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朝着高效率化、薄片化、大面积化的方向发展。
政策推动因素渐明
国际经验表明,国家能源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支持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光伏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德国和日本,就是通过政府高价收购太阳能电,或对使用太阳能电的用户给予补贴,从而推广了太阳能光伏产业。
我国200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其相关配套措施也相继出台。同时,随着“两会”的召开,可再生能源相关议案以及《能源法》的审议通过,将会为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更清晰明朗的政策环境。
光伏产业概述
太阳能光伏技术(Photovoltaic),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力的技术,其核心是可释放电子的半导体物质。最常用的半导体材料是硅,地壳硅储量丰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光伏电池有两层半导体,一层为正极,一层为负极,阳光照射在半导体上时,两极交界处产生电流。
太阳能光伏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电池,是收集阳光的基本单位。大量的电池合成在一起构成光伏组件,有时还有逆变器,转换电流以适合不同电器的使用或与电网相匹配。太阳能光伏电池主要划分为:晶体硅电池(包括单晶硅Mono c-Si、多晶硅Multi-Si、带状硅Ribbon/Sheet c-Si)、非晶硅电池(a-Si)、非硅光伏电池(包括硒化铜铟CIS、碲化镉CdTe)。
近年来,作为太阳能电池主流技术的晶体电池的原材料多晶硅价格不断上涨,从而致使晶体电池的成本大幅攀升,这使得非晶硅电池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另外,薄膜电池(大大节约原材料使用,从而大幅降低成本)成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方向,但是其技术要求非常高,而非晶硅薄膜电池作为目前技术最成熟的薄膜电池,是目前薄膜电池中最富增长潜力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