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造价管理报告2023年度》在北京发布。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张益国对《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以下简称《报告》)进行了介绍,他表示,2023年度报告考虑可再生能源多元协同和融合发展的趋势,改变了分品类纵向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思路,从资源、开发、建设、利用、产业技术、政策、国际合作等视角,系统全面、重点突出地分析研究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
“我国可再生能源受技术创新推动快速发展。”张益国表示,这一行业不只关乎能源领域的问题,更涉及到全社会的绿色转型命题,而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仍具有良好的创新活力。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大关,同比增长24.9%,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的51.9%,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在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中占比近40%。太阳能发电、风电装机跃升我国第二、第三大电源,成为电力装机的主体。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高效利用水平,202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7.3%,全国光伏平均利用率98%。
重大工程项目全面推进,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国际能源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水风光一体化、光伏治沙、“农业+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双江口、叶巴滩、玛尔挡等常规水电站建设持续推进,海上风电按照五大千万千瓦级基地规划呈集群发展态势,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推进,新型储能项目以电化学为主,压缩空气储能开始从示范向商业化过渡。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全球范围是具有示范作用和引领地位的。”张益国指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迭代,对全球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迭代,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张益国表示,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未来需要在技术、创新、政策、市场、区域布局优化、新模式推广等方面不断发力。可再生能源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视加强资源详查。对可再生能源资源,尤其是分省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进行更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为我国新能源的优化布局提供资源数据支撑。
二是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继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特别是在光伏电池效率、风力发电技术、储能解决方案以及智能电网技术等领域,确保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能力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是创新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新模式。如发展光伏治沙、“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绿氢耦合发展等新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多元化高效利用,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
张益国指出,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对可再生能源资源调度和预测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无论是沙戈荒大基地项目还是水风光一体化基地,都需要考虑电力送出的问题,电力系统需要逐渐适应荷随源动、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趋势、新发展。在稳步推进特高压骨干网架建设的同时,需要以更大力度加强配电网、分布式电源建设,而完善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机制,也将成为电力系统适应可再生能源特性及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的重要抓手。他表示,通过绿证交易,可以赋予绿电更好的价值,释放更多产业空间。
《报告》提出,为实现我国能源自主保障,必须有序推动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规模化可靠替代,不断深化新能源自身和整个电力系统的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升跨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和对新能源的承载能力,使现有电力系统规划建设与调度运营进一步适配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节奏。为此,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可再生能源产业优化布局:
适度超前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主要流域水电开发,稳步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优化海上风电基地规划布局,大力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
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加大力度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电站建设,推动煤电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和智能配电网建设,通过电力市场、价格机制引导提高负荷侧灵活调节能力。
持续推进技术进步。推动新材料、高端制造技术发展,推动各类先进太阳能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转向商业应用,加速风电机组大型化趋势,以构网型技术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并网消纳。
不断完善政策与市场机制。通过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等激励和引导性政策,带来更大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需求,拉动新能源继续较快增长。
“所有行业在建设初期都需要付出创新成本和研发投入,也要承受失败的案例。”张益国表示,同时,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涉及到许多能源领域以外的问题,这是新能源产业需要一并解决的问题。在建设初期,能源综合治理的设备采购、施工设计等各个环节会产生附加成本,但是随着产品迭代、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成本会逐步降低,最终形成稳定的市场空间。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