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后,受产业链供需不匹配影响,各环节价格始终低位徘徊。特别是3月下旬以来,随着上游新产能释放,加上国内装机规模不及预期,多晶硅价格连续数周大幅下跌。5月9日硅业分会发布的最新价格显示,n型料均价4.53万元/吨、致密料均价3.9万元/吨,已低于许多企业生产成本,逼近一线大厂成本线。
在上游多晶硅的影响下,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价格纷纷出现非理性波动,甚至成本倒挂。来自硅业分会的数据显示,五一前后,p型M10单晶硅片成交均价降至1.57元/片,n型M10单晶硅片成交均价只要1.4元/片。相关专家指出,硅片环节企业亏损现金的情况并未出现好转,一体化企业开始通过外采、代工等模式代替拉晶生产。目前,硅片价格已脱离供需基本面运行,并朝向非理性方向发展。
组件的中标价格更是刷新了许多从业者的认知。据媒体报道,4月份,n型组件在央国企集采中的中标单价平均为0.84-0.88元/W,招标中最低单价仅为0.79元/W,正式跌破0.8元/W大关。分析师表示,目前组件价格已经低于一体化制造成本,主产业链中多个环节存在亏损经营的情况。
这一点从相关企业的一季度财报中也能看出端倪。同花顺数据显示,106家以光伏为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约30%的上市公司一季度亏损。在业绩排名前50的企业中,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100%的企业占比达到28%,其中不乏隆基、晶澳、通威等行业巨头。
当然,也有部分光伏企业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实现盈利。阳光电源一季度净利润达到20.96亿元,凭借1584.66亿元的总市值成为新的“光伏茅”;晶科能源一季度净利润11.76亿元,在荣登组件出货量榜首的同时,盈利水平得以保持。此外,在上游多晶硅制造环节,尽管价格不断突破新低,但大全能源依然实现了超过3.3亿元的净利润,展现了自己的卓越实力。
几家欢喜几家愁。随着行业内卷越来越严重,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光伏行业将迎来更严酷的淘汰赛。谁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笑到最后?特别是上游多晶硅环节,在产能过剩堆积的情况下,又该何去何从?
龙头集中度提升,先进产能保持竞争力
在光伏行业持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正稳步提升,展现出显著的集约化、规模化趋势。行业专家认为,龙头企业可凭借其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市场拓展、品牌影响等方面的深厚积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性能等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以多晶硅环节为例。今年一季度,硅料Top5厂商开工率平均达到94%左右,最高者单月超过110%;产量方面,一季度国内多晶硅产量合计约为53.25万吨,其中Top5厂商的产量占比超过70%。相比之下,其他厂商的开工率普遍较低,多数在60-75%左右。硅业分会信息显示,近期已有多家厂商提前实施检修计划或进行技改,3家新投企业产能释放不及预期。显然,多晶硅的生产与销售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对于上述数据,行业专家指出,多晶硅环节的实际门槛远高于外界普遍认知,其生产过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精密的设备操作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从原材料的选择、提纯到晶体的生长,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控制,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非一时一日之功。考虑到多晶硅材料不仅能决定硅片、电池的品质和性能,还对整个光伏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硅片企业普遍更愿意与硅料龙头开展长期合作,获得更稳定、更高品质的原材料供应,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避免因原材料质量问题而带来的生产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从第三方统计数据看,2023年底,国内多晶硅产能超过240万吨,足以覆盖2024-2025年晶硅光伏组件生产需求,但相关企业扩产的步伐并未停止。据统计,到2025年底原有企业+新进企业的多晶硅规划产能或将超过500万吨,可满足以2200GW以上硅片的生产需求。结合当前多晶硅价格来看,已经规划布局但尚未投产的企业需慎重考虑。
明明产能已经过剩,为何企业仍要大手笔扩产?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在全球“碳中和”的推动下,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不可估量,每家企业都希望实现更高市场份额,从容应对市场波动,避免“临渴掘井”;另一方面,相关企业需要用先进产能代替老旧产能,利用规模效应,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性能参数。据了解,多家龙头企业的硅料新产能将在今年投产,为全年业绩增长提供支持,这些低成本、高品质的新产能,将给光伏硅料市场带来一波新的冲击。
以大全能源为例。今年一季度,他们的多晶硅单位成本(含销售成本、运费等)下降至45.99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下降13.96%,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价格下跌带来的盈利压力。相关负责人表示,二季度内蒙古包头二期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投产后,单位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n型料销售占比也将明显提升,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为投资人带来更高回报。
市场激战正酣,谁能掌握生存密码
无论是看最新价格、财务数据还是媒体报道,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光伏企业经营不易,预计今年将有多家企业被淘汰出局。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笔者总结了三个词,希望给行业带来启发。
第一个词是“熬”。当前的产业链价格,让跨界企业望而却步,也让更早参与光伏市场、有充足现金储备的企业有了更多资本。有人将现金储备比作企业的“血条”,这是非常贴切的,稳定、充裕的现金流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全行业都不赚钱甚至亏损的时候,血条长的企业有更多机会坚持下来,直到其他人熬不住退出市场。产能过剩是光伏产业链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但如果将目光拉远,放到全球“碳中和”的数十年历程中来看,这只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波折。毋庸置疑,只有熬过当前产能过剩的寒冬,光伏产业链才能迎来新生。
第二个词是“降本”。分析师认为,当前光伏供应链价格仍未见底,部分环节甚至存在踩踏现象,对相关企业的成本把控、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带来极大考验。在这个过程中,龙头企业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改良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设备利用率、实施精细化管理等,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速产业升级,推动光伏行业尽早实现新的供需平衡,为光伏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个词是“提质”。招投标数据显示,2024年,n型组件占比不断提升,多家央国企提出n型占比80%以上的集采计划。整体看,全球市场n型产品占比有望达到70%,其中四季度可能到85%,正式完成对p型的技术迭代。显然,市场对n型硅料的需求也将全面爆发,那些n型产能产量占比更高、产品品质更优的企业,有望在这一波技术革新浪潮中取得领先优势。作为光伏上游制造的优秀代表,大全能源一季度财报显示,他们已经将n型硅料产销占比提升至接近七成,二季度包头二期项目投产后,可具备100%生产n型硅料的能力,有效服务于客户对高品质硅料的需求,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