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并网了!太不容易了!”这是吉电股份华北区域公司广西田东光伏项目所有建设者的心声。
作为全国首例“大容量、高坡度”集中式山地光伏,项目被列入广西重点项目名录。项目所在地壁立千仞,山势层峦叠嶂,地形地貌的复杂及施工难度均属业内罕见。“从项目开工到全容量并网,100多天都在下雨,严重影响了正常施工。”项目负责人苑华辰说。“天气是一方面,你看这山陡的,我们找了好多个土建队伍进场施工,一看这情况都退场了。”
据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山体坡度大多数在35到50度之间,局部达到80度以上,对光伏场区的施工造成极大影响,加之春节后疫情冲击,大量施工人员无法返工,重重困难叠加,对项目按期投产发起挑战,管理模式、施工工艺、综合统筹等环节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关关难过关关过。建设初期,受制于山地坡度陡峭、地形不平整等因素限制,技术人员使用传统的手持式RTK进行全站测绘效率异常低下,项目创新采用了无人机雷达技术配合完成设计测绘工作,获得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数据,为项目建设提供严谨、科学的数据支撑。
施工遭遇岩石“拦路”。升压站选址地的山体表层多为微风化石灰岩,平均强度超过C35混凝土,而光伏场区主检修道路则准备修筑在山脉半山腰,除了岩石强度高还有施工区域狭小的问题。在使用挖掘机、装载机等纯机械土石方降方方案20天后,项目施工进度远远落后于计划,项目部立即展开论证,决定采用二氧化碳膨胀爆破+火药爆破两种降方方案,同时配合机械进行土石方开挖,终于打通了施工堵点,建设进度条极速增加。
运输受到山路“阻截”。光伏子阵建设在平均45度的山坡上且孤石林立,设备及建材无法使用车辆运输,如果采取骡马运输,虽然有效但效率却极其低下,无法满足现场施工进度。项目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采用滑索吊篮、钢轨道运输车等方式完成建材和设备的运输工作,大幅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增加了施工的安全系数。而对于光伏场区建材和电气设备的二次倒运,则通过骡马、无人机、人力以及滑索钢轨等多种方式灵活并用,圆满解决了运输难题。
突破重重关卡,268000块光伏板堆砌起错落有致的“梯田”,每年可向电网输送1.4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
蓝天、碧水、桂地,荒山从此种满“太阳”。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