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联11月8日发布《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价机制研究报告》。中电联认为,电价的合理构成应包括六个部分,即电能量价格+容量价格+辅助服务费用+绿色环境价格+输配电价格+政府性基金和附加,有序将全国平均煤电基准价调整到0.4335元/千瓦时的水平。
中电联建议,第一,建立更多维度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促进安全保供和绿色转型;第二,建立更加科学的输配电定价机制,促进全国资源配置;第三,建立更为有效的系统成本疏导机制,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四,更好发挥政府监督管理作用,保障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在11月8日召开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2年年会上,中电联发布了《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价机制研究报告》《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相关问题研究报告》《发电企业在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调研报告》《黄河流域电力企业生态环保成效及问题调研报告》《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及政策研究报告》《2021年电煤与电力供应紧张原因分析调研报告》《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等7项行业重大问题调研报告。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价机制研究报告》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价机制研究报告》指出,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是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新能源对传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关键手段。政策方面,我国上网电价执行计划与市场并行的“双轨制”,输配电价改革制度先行、有序推进。政策执行方面,煤电价格由市场交易形成,新能源于2021年开始实行平价上网,绿电交易去年启动,今年累计结算136亿千瓦时。绿证交易2017年启动,累计核发5100万个,认购量448万个。
报告认为,当前电价机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煤电价格形成机制矛盾突出,电煤价格长期高企,煤电基准价没有随之调整,上网电价水平难以反映煤电生产的真实成本,市场建设过程中缺乏对于煤电容量的补偿机制;二是新能源的绿色价值难以体现,目前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考核制度没有体现个体消纳绿色电力的责任,不符合新能源出力特性;三是输配电价定价机制有待完善,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机制“约束有余、激励不足”,专项输电工程定价机制不完善;四是系统调节成本难以有效疏导。
中电联认为,电价的合理构成应包括六个部分,即电能量价格+容量价格+辅助服务费用+绿色环境价格+输配电价格+政府性基金和附加,有序将全国平均煤电基准价调整到0.4335元/千瓦时的水平。
中电联建议,第一,建立更多维度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促进安全保供和绿色转型;第二,建立更加科学的输配电定价机制,促进全国资源配置;第三,建立更为有效的系统成本疏导机制,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四,更好发挥政府监督管理作用,保障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2021年电煤与电力供应紧张原因分析调研报告》
能源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2021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缺煤、限电等能源供应问题,尤其四季度以来,能源保供面临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了采暖季及重要活动期间电力、热力供应安全。
经课题组调研分析,2021年用电紧张主要有以下5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宏观经济、气温因素等拉动下,用电量快速增长;二是水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出力减少;三是电煤和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供应偏紧,火电机组有效出力受阻;四是多重因素叠加,部分省份跨省区电量调入减少;五是地方政府基于能耗双控的限电措施,一定程度上“烘托”了用电紧张气氛。
此外,煤炭有效供给量不足、煤矿生产缺乏弹性、区域性和时段性供需结构不平衡、煤炭产运用储存能力不足、中长期合同机制作用减弱导致了2021年电煤紧缺。
中电联预测电煤和电力供应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一是煤矿产能释放不及需求增长速度;二是高耗量阶段铁路运力无法满足全部需求;三是进口煤减少和不确定性增加需国内资源支撑;四是安全、土地等政策对产量的影响;五是煤电企业大面积严重亏损影响保供能力,2021年五大发电集团煤电板块亏损1427亿元,累计亏损面达到80%左右,导致整体资产负债率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2022年1-9月,全国煤电企业电煤采购成本同比额外增加2600亿元左右。
对此,中电联建议,一是加强能源安全产业链统筹,二是提升煤炭有效供应能力,三是增强煤炭生产供应弹性,四是强化中长期合同机制,五是加强形势监测和预测预警。
(内容有删减)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