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革命不仅会对产业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也会对金融、政治和社会产生影响。最近的欧洲能源危机,就是一个现实的教训。
历史也曾证明了这一点。
以煤炭驱动的蒸汽机的广泛使用,造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的“日不落帝国”,也成就了建立在煤炭和纺织品贸易基础上的英镑霸权。
而经历过一战和二战后的美国,虽然已成为一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但在1945年,英镑依然是世界的主要储备货币,国际贸易的40%左右仍是使用英镑结算。此时的美元发行,依然需要根据黄金储备量作为基础,美元只是黄金的“兑换券”。
美元成为全球霸权和主要储备货币,是在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之后。通过与沙特阿拉伯(以及许多其他中东国家)的协议,成就美元计价的全球石油贸易。
只有当美元彻底摆脱了黄金的束缚,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气以美元计价结算,美元的世界霸权才宣告成立,脱离黄金这个“锚”的美元,完全就成了信用纸币,可以无限制超发,石油美元体系确保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老大地位。
国际战略家基辛格曾有一句名言,至今仍是观察国际关系的一条线索:谁掌握了能源,谁就掌握了全球各个大陆。
当然,有能源,不一定能成为强国,但是既有能源,又能掌控世界能源产业链,还能在能源交易和贸易中具有定价权,那就一定具备经济强国的基础。
美国经济之所以强大,长期以来,都依赖石油和美元两大支柱,通过超强大军事力量,将全球将近70%的石油资源及主要石油运输通道,置于其直接影响和控制之下。
美国凭借美元霸权,在全球收割铸币税,收割全球优质资产。一不高兴,就发动制裁,冻结他国外汇储备,踢出SWIFT结算系统。
很多国家“苦美久矣!”。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全球兴起了一场“去美元化”的浪潮,全球石油美元在“缩表”。
特别是在碳中和转型和乌克兰危机下,石油美元的地位更在削弱。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家,甚至开始用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连沙特,也说考虑在对中国销售石油时,接受人民币结算,而不用常规的美元。
石油美元的式微,对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机遇。而在新能源和碳中和转型中,中国如果能把握住这次绿色工业革命的时机,将促成“绿能人民币”的崛起。
石油美元在“缩表”
碳中和目标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可能被很多人低估了。这不仅是一个新能源替代的问题,还将完全改变全球地缘政治:石油大国、石油战争和石油美元将失去根基。
从中期来看,石油美元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石油本身作为化石能源将在碳中和背景下逐渐失去支配地位,导致石油美元体系要么换一个马甲继续存在,要么接受被局部替代的命运。
当然,这个周期可能会持续一定时间,但有一些苗头正在发生。
以中国为例,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双碳目标”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履行大国责任,跟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但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摆脱石油依赖、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之举。随着风、光、氢、储等新能源元素的崛起,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石油将不再是主要能源消耗,降低石油在我国能源消耗当中的占比就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来源:西泽研究院
这是中国“双碳”目标背后的第一重战略意义,也是最为现实的任务。
随着全球石油消耗的降低,石油美元体系的重要性当然也会下降。
再加上美国自作自受,不断发起制裁,也让一些国家在走“去美元化”的道路,并另寻货币进行贸易结算。
以俄罗斯为例,据俄媒消息称,近日,人民币首次超过美元,成为莫斯科交易所交易量最大的外币,事发当天,美元兑卢布的交易额为594亿卢布,而人民币兑卢布的交易额为639亿卢布。
虽然中俄每年几千亿的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只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但这种先例会有扩大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对美国不友好的国家必然也会有样学样,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超过美元的国家也将出现。
来源:西泽研究院
从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来看,全球各主要国家也有减持美元的趋势。据IMF统计,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官方美元储备为66523亿美元,较其2021年三季度的高点下降了4402亿美元。是统计以来,各国政府减持美元力度最大的一次。反映“去美元化”已经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共识。
《金融时报》(FT)最近有一篇文章认为,俄罗斯与沙特王国的最终转向,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兴起,这使得美元在整个亚欧大陆面前不再那么强硬有力。
中国绿色产业链有绝对优势
全球各国在碳中和共识目标下,都致力于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经济,调整能源结构,重整工业流程。能源体系的变革,背后则代表着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构,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在这场绿色工业革命中,谁掌握了技术和资源,并实现能源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谁就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和取得优势。
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在哈佛商学院MBA课堂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课程讨论中,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技术发展看,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发达国家。这就为中国提供了很多机会。”
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显然是因为看到了这个趋势,同时也因为中国有这方面的优势。
有专家估计,“双碳战略”将为中国未来40年带来100多万亿元的国内投资市场,平均每年3-4万亿元,40年累计将给中国新增高达100万亿元以上的出口额的国际市场。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将从目前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进口国(2020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攀升到73%和43%)变为最大的新能源出口国(稀土、光伏、风机、电池等新能源资源、产品和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汽车)。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和领先优势。
根据国际能源署《电动汽车电池全球供应链》报告,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三,阴极和阳极的产量分别占70%和85%(两者都是电池的关键部件)。超过一半的锂、钴和石墨加工和精炼产能位于中国。
再以太阳能电池板为例,早在2010年,中国就生产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太阳能电池板,在过去12年里,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供应链中的平均份额从55%上升到84%。中国光伏组件出口,2018年约0.4亿千瓦,2021年约1.1亿千瓦。预计2030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达10亿千瓦,出口额高达约1万亿/年。
风机方面,2020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93GW,同比增长53%。其中中国2020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52GW(占比56%),是2019年新增装机容量的两倍。预计中国2030年风电装机总量达到8亿千瓦,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
而且,中国正在联合周边一些国家,扩大能源合作,打造跨国新型电力系统。
今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维护国际能源安全的声明。声明提出:大力推动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氢能、储能等协同发展。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各方指出,共同研究扩大上合组织成员国电网的区域间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
从这个趋势看,碳中和将是中国产业链飞跃的良机,也是中国重构全球贸易链的最好机遇。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
“绿能人民币”将慢慢崛起
有研究认为,一国货币充当国际主导货币的周期一般为100年左右。
哈佛经济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此前还警告说:美元的主导地位可能会在未来20年内结束。
尽管美元霸权什么时候结束,还很难预测,但有一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随着二十国集团中有多个成员国经济规模占全球总量比重超过10%,必定会有新的货币力量中心崛起。届时,全球最有可能出现的是三边甚至多边货币均势格局。
在这个当口,人民币可以做好准备。
西泽研究院最近发布了一篇名为《人民币重新寻锚:绿能货币与双碳中国的金融使命》的报告,报告认为,我国如果想打破美元垄断,就要打造新的全球大宗商品货币。而当前这一轮能源体系变革,恰恰动摇了石油美元的根基。那么未来几十年的能源体系变革期,正是美元霸权地位出现滑坡、新的全球货币有望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作者还指出,我国在经济体量上是最接近美国的国家,同时在新能源产业链的光伏、风电、特高压、电动车等领域都做到了全球第一或者可以和美国相抗衡。这就给人民币提供了一个在国际货币擂台赛上挑战石油美元的历史机遇。如果说人民币在此前的任务只是稳步推进国际化,那么在未来几十年的责任与担当就完全不同了,是要抓住全球能源体系变革的机遇,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化属性的“绿色能源人民币”。
人民币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实现其战略任务,成功打造“绿能人民币”,无疑将帮助国家在金融赛场上拿下重要一分,而且随着石化能源和绿色能源之间的此消彼长,时间将站在我们这边。但如果人民币没能在这一轮能源体系变革中有所作为,让美元顺势从“石油美元”过渡到“绿色能源美元”,那以后再逆势翻盘的难度就更大了。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清洁能源的关键矿产资源、未来氢能贸易、清洁能源技术、碳金融市场等方面,做好国际进出口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