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受益于“双碳”目标的提出,光伏行业的市场景气度大幅提升,各种利好政策频出,社会资本也蜂拥而入,而企业间更是在产能层面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放眼未来,光伏行业毫无疑问将进入产能过剩时代,那么,对于光伏企业而言,未来如何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1月6日举行的“光能杯”评选活动上,日托光伏副董事长张凤鸣博士给出了答案。
2020年,中国政府郑重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发展中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张凤鸣认为,国家之所以敢于提出“双碳”目标,源自于两个基础和一个信心。一方面,光伏行业实现了平价上网,从成本层面能够替代化石能源,另一方面,光伏的有效发电能力大幅提升,且光伏电站的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此外,国家对于储能技术的发展有信心,这为光伏发电大规模高比例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双碳”目标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相关政策也相继发布,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按照国家的规划,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这一观点的提出,为光伏产业从B端走向C端提供了政策基础。随后,整县推进政策发布,我国分布式光伏市场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份户用光伏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62%。张凤鸣认为,整县推进对于光伏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光伏行业的长远发展。像地产、建筑等行业,也已经开始涉足“BAPV”等光伏领域。
然而,也有一些政策的发布,在短期内给光伏行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能耗双控监管的加强导致某些地市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这使得很多光伏企业无法如期交付订单。不过,令张凤鸣欣喜的是,政府部门并非完全的“一刀切”,他说道,“当政府了解到我们所从事的是绿色能源行业,他们在拉闸限电方面还是表现出了比较宽容的态度,这让我倍感欣慰。”
“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政策的扶持,使得光伏行业的市场规模在短期内急剧扩张,但也导致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供需矛盾问题凸显。上游产品价格的暴涨,严重影响了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很多企业甚至单方面撕毁合同,导致行业内履约信用风险陡增。不过,令人敬佩的是,张凤鸣和他的日托光伏选择了如期履约,“作为一家讲信用的企业,我们没有撕毁过任何合同”,张凤鸣自豪的说道。
虽然目前光伏产业链上游环节存在产能短缺的情况,不过任何一个高景气度的行业,一般都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光伏行业也不例外。截至2021年末,除了硅料环节以外,光伏产业链的其它制造环节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张凤鸣认为,产能过剩或者产能的相对前置,将成为光伏行业的常态。
对于企业而言,若想在产能过剩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本优势以及技术壁垒是两大关键竞争因素。一般而言,成本优势主要来源于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而技术壁垒则能够带来成本优势和产品溢价。由此可见,产能规模只是竞争的基础,技术代差才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回首光伏行业的发展史,每一代行业霸主都是通过解决行业的技术痛点,继而产生超额利润,再借力资本市场形成规模优势。而现在很多的光伏企业,在没有足够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融资扩产。可以想见,它们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举步维艰。
回想起当初创立日托光伏的初衷,张凤鸣感叹道,“当时光伏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我们能否找到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技术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在谈到如何选择技术路线时,张凤鸣认为:
一是要具有平台性,即随着其它技术的发展仍然有生命力。
二是能够解决行业当时面临的痛点,比如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也是后来日托光伏的平台型技术“MWT+”能够随着行业技术变迁而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光伏企业在技术层面如何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将成为在未来产能过剩时代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2021年,光伏行业在头部企业的带领下,技术进步显著,尤其是TOPCon、HJT等新兴电池技术路线,商业化程度愈发提升,大规模量产时代的到来也日益临近。
放眼即将到来的N型时代,只有那些在技术层面形成强大壁垒的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产品溢价和成本优势脱颖而出,而将目光仅仅集中在产能层面的企业,恐怕难逃昙花一现的宿命。
原标题:国务院张凤鸣:差异化技术优势是产能过剩时代企业生存的关键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