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业不同命,在上半年产业链上游价格大涨的基础上,光伏产业的利润环节向上游迁移。上游硅料、硅片等企业赚的盆满钵满,下游光伏电池、组件、电站企业的业绩乏善可陈,甚至一些企业出现了亏损,行业内卷严重。
面对光伏上游的普遍涨价,光伏企业普遍接受不能。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近日发文呼吁适度上调新建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很多地方光伏电站成本和收益倒挂,投资商只能暂缓或取消项目建设。
9月底,隆基、晶科等企业也联合发声,称在硅料价格一路飙升的情况下,很多已签订的组件订单将陷入严重亏损,这种上下游发展的严重失衡,将打破原本稳定有序的产业生态链,严重危害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下游业绩冰火两重天
随着前三季度财报的披露完毕,光伏企业的利润产业链也清晰地展露出来。硅料、硅片龙头企业引领行业板块,通威股份、合盛硅业、大全能源、新特能源等偏重上游硅料的企业业绩增速迅猛。但一些下游企业则相对惨淡,爱康科技、亿晶光电、协鑫集成、中利集团等光伏电池、组件供应商业绩均出现了下滑。
尤其是专注于高纯多晶硅的大全能源,其前三季度业绩增速明显。前三季度,大全能源实现营业收入83.05亿元,同比增长177.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73亿元,同比增长799.73%。对于业绩大增的原因,大全能源表示,2021年1-9月,整体光伏市场持续增长,下游需求旺盛、多晶硅料市场紧俏,多晶硅销售单价大幅上涨,销量有所增加,多晶硅销售毛利大幅增加。同样专注硅料的合盛硅业1-9月实现营业收入141.15亿元,同比增长123.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03亿元,同比增长596.08%。
主要做太阳能电池片及其组件、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等业务的中利集团业绩却大相径庭,其三季报显示,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80.36亿,同比增长31.92%;实现归母净利润-14.80亿,亏损幅度扩大。中利集团分析,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的主要原材料硅料紧缺且价格涨幅超预期,同时海运费及其他相关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公司前期签订并履行的订单利润被压缩。
专注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爱康科技的业绩也不容乐观,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0.27亿元,同比下降16.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2亿元,由盈转亏,亏损同比扩大1105.97%。爱康科技分析,铜、铝、钢等大宗商品及硅片、电池片价格均大幅上涨,公司制造业产品原材料采购价格大幅上涨,致公司制造业产品毛利下降。
产业链上游对于下游企业的挤压,是从业者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一家主要经营光伏组件、光伏电站业务的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司光伏组件业务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二季度和三季度有些单子是平的,有些是亏的。产业链涨价是一个行业问题,我们必须努力,但是努力的这个效果是比较有限的。因为光伏产业链盈利的环节一直是在变动的,公司未来是有向上游布局的可能,但光伏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资产都是比较重的,往上游走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今年光伏产业链业绩的分化明显,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光伏企业的业绩出现严重分化,在二十多年的光伏产业化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前些年出现“拥硅者为王”的时候,还是十多年前的海外光伏需求太大,多晶硅产量阶段性的全球供不应求,硅料价格暴涨,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厂家也都是跟着水涨船高的进行顺利传导价格,产业链也没有出现这种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分化现象。但这种分化现象不会长期存在的,未来再发生的概率也很低。
下游企业直喊吃不消
今年以来,硅料、硅片等价格涨势凶猛,这也是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的根源所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11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6.7-27.5万元/吨,成交均价维持在27.22万元/吨不变;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26.5-27.3万元/吨,成交均价为26.99万元/吨,周环小幅上涨0.07%,预计短期内硅料市场价格将在有限的空间内高位波动运行。
祁海珅分析,目前的硅料价格已经出现松动,降价趋势已经形成,会很大程度的缓解行业分化现象,光伏电站的终端装机规模得不到提升,势必会向产业链上游传导,何况明年中期左右,新投建的硅料产能会得到陆续释放,会极大的缓解所谓的“硅料短缺”问题,硅料价格在未来几年很难再有这么高的价格了。今年的硅料价格高点也许会成为历史,这个阶段也可以理解为光伏行业受益于双碳目标的“激情释放期”,长远来看,降低成本、提高发电效率才是光伏行业永远不变的追求。
面对光伏上游的普遍涨价,光伏企业普遍表示吃不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近日发文呼吁适度上调新建光伏电站上网电价,他表示:“今年地面光伏电站的发电成本增加了20%-25%,由于光伏发电已执行平价电价,且价格偏低,导致今年光伏电站投资回报率急剧下滑甚至亏本。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装机不尽人意,很多地方光伏电站成本和收益倒挂,投资商只能暂缓或取消项目建设。我们呼吁价格主管部门适度上调新建光伏电站保障性收购价格,并根据成本变化适时调整。”
9月30日,隆基、晶科、天合、晶澳、东方日升五家企业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发展的联合呼吁》,称在硅料价格一路飙升的情况下,很多已签订的组件订单将陷入严重亏损。这种上下游发展的严重失衡,将打破原本稳定有序的产业生态链,严重危害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产业链内部严重失衡了呢?祁海珅分析,今年硅料的产能大约在180GW-200GW之间,是能满足权威机构预测的150GW左右的光伏电站装机需求,产业链源头供应和终端需求没有什么问题,供需两头基本平衡,也没有出现硅料短缺现象。问题和矛盾出现在了产业链的中间几个环节,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硅片产能300GW左右、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均在400GW左右;300GW的硅片产能要抢200GW的硅料,400GW电池片抢300GW的硅片,这是产业链内部的供需不平衡,带来了产业链内部的割裂问题,内卷化现象发生了,业绩分化现象也就出来了。
责任编辑: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