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钒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储量占全球50%左右。近年来,随着提钒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钒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十四五”大幕拉开,钒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钒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当前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在现阶段背景下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10月15日,《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高级顾问张邦绪,请他就以上问题答疑解惑,并对钒产业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冶金报》记者:请您介绍下我国钒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张邦绪:2020年,中国五氧化二钒产量为12.6万吨、全球占比为64%;消费量为13万吨,全球占比为60%,同比增长约1.6万吨(约9000吨金属钒)。可见,我国是钒生产与消费的主力军,钒的最大消费量仍然依托钢铁行业,钢铁行业消耗钒占比超过90%。
不过,在应用方面还有一定发展空间。8月20日,中国钢研与钒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组建的热轧带肋钢筋质量抽查和监督项目通报,从抽查的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96家钢筋企业结果来看,当前热轧带肋钢筋质量不容乐观。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钢材,推动钒在建筑钢筋生产中的应用,是贯彻实施钢筋新标准的重要举措。钒较铌、钛有较大的优势,符合钢筋新国标有关要求,能延缓钢筋综合性能的衰减,并有效节约材料,对钢铁行业节能降耗、减碳具有推动作用,要加大推广力度。这对钢筋进一步升级换代、确保建筑结构用钢筋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战略和现实意义。
《中国冶金报》记者:在当前“双碳”“双控”背景下,钒产业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张邦绪:我们首先必须要认识到,在“双碳”背景下,钢铁产能产量“双控”不可逆转。
一方面,从钢铁产能产量“双控”来看,钢铁行业是全国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之一。按照“双碳”行动目标,钢铁行业目前减碳进程已进入稳步推进阶段,粗钢限产能是其中的重要一步。而且,产量压减工作重点是限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钢铁产量,以及限制环保绩效评级低、产能利用率高的企业的产量。
另一方面,从能耗双控来看,对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进行控制是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发展方略,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双控”会带来“双减”,即钢厂限产减产和主体钒企业减产,这是钒产业面临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钢材提质意义重大。在钢铁产量受限的情况下,需要以提质满足钢材使用量,如利用加钒对钢材进行微合金化,可提升钢筋强度。而且,钢产量限量不等于钒需求减量。由此可见,钒市场依旧面临新机遇。
《中国冶金报》记者:基于此,您对钒产业未来该如何发展有什么建议?
张邦绪:我国钒产业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未来发展需在4个方面发力。
一是充分发挥国家钒钛产业联盟的作用。在技术创新方面,作为钒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平台,突破解决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提升钒钛战略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产业协同方面,作为产业协同的合作平台,强链补链延链,构建钒钛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应用推广方面,作为钒钛产品应用的推广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拓展市场,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新兴材料。
二是转变观念,开启服务型制造产业。
三是加强舆论监督,媒体引导。
四是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抽查力度。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抽查监督力度,发动群众监督、举报,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批评、曝光,并严惩违法生产企业。
总的来看,钒产业未来可期。一是在市场供需上,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外钒市场表现不佳,中国钒市场仍将成为全球钒需求的主战场。二是在产业政策方面,随着“十三五”期间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3个与钒需求紧密相关的标准,再加上西部大开发、新基建等的带动,中国建筑用钢将逐渐向高质化迈进,主要以V-N微合金化等为主。三是随着“新能源+储能”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全钒液流电池将会拥有新的用武之地。钒电池有安全、环保、大规模、超长循环次数等优点,预计到2025年,钒电池领域对钒的需求量或将达到2万吨,成为储能产业新锐。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