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城市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论坛在嘉兴海宁召开。论坛聚焦能源转型、新型电力系统理论研究等话题,深入探讨电网转型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推动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推进数字化转型以促进“双碳”战略转型发展。
当前,海宁围绕尖山深入打造碳中和示范区,正在探索一条以新型电力系统助推“双碳”实现的先行先试之路。
政策主导引领打造“双碳高地”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强调以电为中心。”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高峰认为,应当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构建新型的电力生态,让各方共同参与、共建共享,从而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这其中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用户等各种角色缺一不可。
今年3月,海宁市发布文件,倡导“新能源加储能”新模式;同月,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和全省首个“绿色低碳工业园建设示范区”在尖山新区挂牌成立;5月,浙江首个地方性电力需求侧响应补贴政策在尖山新区出台。
系列政策一出台,不少企业就跃跃欲试。5月24日,浙江首个用户侧“光伏+储能”项目——海宁尖山的和金电子“光伏+储能”项目正式通电投运。该项目安装光伏容量800千瓦,配置储能100千瓦/276千瓦时,投运至今总收益超过1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接近百吨。
用电效果如何?企业最有发言权。尖山芯能微电网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邱华林告诉记者,随着公司正式接入光伏群调群控系统,电压波动明显比原先降低不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电压更稳定,电能质量明显提升。高质量的电能质量下,良品率提升了近5%。”
创新先行构建新能源产业生态链
在海宁尖山新区,从高空俯瞰四周,目之所及,大片工业集聚厂房平坦的屋顶之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国网浙江海宁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尖山新区是浙江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起步最早、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尖山新区工业年产值达到400多亿,年用电量16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每年5亿千瓦时,占比超过30%,基本做到了新能源100%消纳和安全稳定运行。
企业屋顶光伏只是亮点之一。作为全国首批城市能源互联网综合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已在海宁尖山运作了三年有余,如今已成功构建了城市能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清洁能源、建筑能效、绿色交通、智慧用能、供需互动等五种综合服务。
6月30日,海宁尖山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系统正式上线,标志着全国首个工业园区级“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县域雏形在海宁率先建成。
海宁市委书记曹国良介绍,新能源是海宁重点培育的产业,光伏发电和风电等零碳能源产业,为海宁高质量发展、为区域性的碳排放、碳中和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根据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海宁光伏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8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4.92亿元。未来,海宁将以“3060”目标为引领,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产业完整、应用广泛的新能源产业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