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信息 研究咨询 服务应用 展会会议 视频图片 期刊专栏 新媒体
关闭
关闭

中国碳市即将落地,碳交易市场开市或将带来五大机遇?

发表于:2021-07-15 14:32:02     来源:碳资产管理EMC能源管理行业交流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7月16日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开市启动仪式,随后开始第一批交易。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届时,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政府确定排放水平,碳价由市场供需决定。目前中国碳市场上有两种基础产品可供交易,一种是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另一种是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1个CCER等同于1个配额,可以抵消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第一种很好理解,企业可以在碳市场上交易富余的配额,重点和亮点在于CCER。


 

业内人士表示,与欧美“双达峰”“双下降”模式不同,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仍处在“双上升”阶段。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碳交易市场容量巨大,覆盖排放量超40亿吨,交易额超千亿元。从具体行业看,结合碳交易对各类行业可能形成的影响,碳检测、零碳排、新电车、碳消耗、绿色建筑这五大板块具有投资机会。

市场前景 我国碳交易市场容量巨大

目前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有力倡导者,欧盟整体早在1990年就实现了碳排放达峰,德国等9个成员国碳排放峰值出现于1990年,其余18个成员国碳排放峰值分别出现于1991-2008年。而美国碳排放峰值出现于2007年,比欧盟的德国、英国和法国以及东欧成员国晚15年以上。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20世界能源统计》提供的数据,欧盟主要的碳排放源为能源工业、交通、制造业等能源活动,能源活动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76.94%,当时其碳排放峰值为48.5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碳排放量为10.28吨二氧化碳当量。美国碳排放峰值为74.1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世界碳排放比重为22.8%,人均排放量为24.46吨二氧化碳当量,比欧盟人均水平高出138%。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美国碳达峰时,GDP为14.45万亿美元,人均GDP为4.8万美元,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额为0.72亿美元,交易量为0.23亿吨,2008年交易额上涨至3.09亿美元。

与欧美“双达峰”“双下降”模式不同,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仍处在“双上升”阶段。由于欧盟碳市场于2005年成立,距1990年碳达峰存在15年时间差,而各成员国出现碳排放峰值的时间横跨20年,所以,将以欧盟2005年碳交易量占总排放量比重,结合欧盟第二阶段2013年碳交易市场排放额GDP总额的比例为标准,来推算我国碳市场规模情况。

在碳排放比重上,2005年欧盟碳交易量占总排放量比重的38.43%,以纳入同样比重为基准,根据测算我国预计2030年碳达峰时碳排放量达109.41亿吨的结果,预计碳达峰时我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42.05亿吨。2030年预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近300万亿元人民币,根据欧盟第二阶段,碳交易市场占GDP总额0.005%的比重结果来看,预计碳达峰时候我国碳交易额将达到1632.08亿美元,对应碳价为38.8美元。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碳交易市场容量巨大,覆盖排放量超40亿吨,交易额超千亿元。

碳交易蕴藏五大投资机会

我国全面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用“双城”模式,即上海负责交易系统建设,湖北武汉负责登记结算系统建设。交易标的目前主要由碳排放配额(CEA)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组成,其中,强制性的配额(CEA)市场为主导市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为辅,二者相辅相成。

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采取挂牌交易、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有偿买卖等交易方式。对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目前还没有出台关于其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全部交易细则。

西南证券表示,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落脚到具体行业,结合碳交易对各类行业可能形成的影响,梳理出五大方向。

第一,碳检测。在碳市场全面启动的背景下,碳交易行业覆盖度提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监测、碳配额分配与环保检测是重中之重,这将带动一系列碳排放量监测厂商。

第二,零碳排。电力将率先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将带动能源转型和结构性升级进入快车道。

第三,新电车。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必将带动新能源电动车的渗透率。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制造端、运营端在内的全产业链必将受益。

第四,碳消耗。伴随着CCER推广及碳交易的顺利进行,环保服务及碳消耗领域必将受带动,垃圾处理及碳耗领域也将受益。

第五,绿色建筑。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绿色建筑”概念。从上游的新型建材,到建筑建造环节将产生机会,重点关注建筑光伏一体化赛道。

责任编辑:大禹
特别声明: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GF-solarbe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

新闻排行榜

本周

本月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 news@solarbe.com 商务合作联系:010-68000822 media@solarbe.com 紧急或投诉:13811582057, 13811958157
版权所有 © 2005-2023 索比光伏网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