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索比光伏网携手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CTC)于北京举办光伏+建材“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讨会,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核心合作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毛涛在会议上阐述了“3060碳目标”下光伏行业转型建议。
他认为,202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约100亿吨,其中80%为二氧化碳。根据相关研究,若全国年均经济增速低于5.5%,碳排放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规模约为108亿吨。在经济增速较高情形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进入平台期,峰值超过111亿吨,给“碳中和”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根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的报告,“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一方面,通过排放标准、能耗限额、能源效率标识、总量控制、节能监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等,打好温室气体减排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量交易、用能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专业化减排工具,以及绿色税收、绿色金融、绿色采购等相关市场化手段,加快温室气体减排步伐。
以下为毛涛的精彩致辞:
我梳理了一下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对外所做的一些承诺,可以看到这个频次非常高,证明国家和习主席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
在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要建成,2030年前“碳达峰”,远景目标提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八项中,第八项做好“ 碳达峰、碳中和 ”相关工作,包括“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纲要,提到了具体的数值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8%,这是“十四五”的一个要求,包括后边重复了前面的用能权,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会议里面,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这是“十三五”期间的,还有提前两年完成钢铁的去产能目标。
部署2021年的八个方面重点工作里面,在第二项着力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专门提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这个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工信部正在编制“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其中将”达峰、碳中和“作为一个重要的要求,包括现在工业领域低碳行动方案正在编制。
3月15号,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包括4月30号,中央政治局会议都提到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发展新能源。
整个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发电领域占到42%,工业是30%,从包括发电在内的大工业口看大概70%。
有几个新的转变:
一、总体的应对思路,从单一应对气候变化转向减污降碳的协同,这个要有法律依据,在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的时提到协同问题,最为重要的是2018年发改委机构调整,应对气候变成司转隶到生态环境部,把气候变化重要职能作出调整,在之前的基础上,包括散煤治理、过剩产能压减等。
引用黄部长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话:“十四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一个新阶段。因为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基本上具有同治同源,治理手段具有类似性,以前主要分散在两个部门,现在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部,大家压力可能会小很多。
应对方法从探索走向成熟,之前是从强度控制向强度和总量双控的转变,最早是在2009年已经提出来2020年碳排放量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40%到45%单位GDP,在2014年的时候已经提出来这个总量目标,当时提出在2030年左右达峰,特别是去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包括前面“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一个强度目标,有总量控制,包括强度控制。之前中国提总量控制、强度控制目标的时,国外有质疑声,中国经济是在发展的,碳排放量是增多的,咱们现在提出总量控制+强度控制表明了政府减排温室气体的决心。
二、从自由排放向受控制排放的转变,之前大家排放温室气体是没有法律约束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在美国是麻塞诸洲(音)诉美国环保局二氧化碳属性问题,最高法院九名法官5:4通过了,他们将二氧化碳定义为污染物,定义之后就采用污染物的一些控制方法在《清洁空气法》中间应对温室气体这个问题。先不说是不是污染物,现在也有一些质疑,全球气候变暖是历史发展周期中间的一个历史阶段的阶段性现象,还是一个永恒的趋势?这个都不确定。但是这种温室气体排放气温升高的趋势已经对生存环境产生影响,这个基于一个风险预防原则是有必要来进行应对的,现在包括国内、国外都采取了应对方式。之前主要在七个碳排放试点城市对温室气体进行了管制,现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逐步纳入碳市场里面。
三、从免费排放向有偿排放转变,现在基本是免费排放,包括去年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现在是免费分配配额为主,适时要采取有偿分配配额的方法,未来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会逐步升高,需要企业提前布局、提前转型。
四、从局部排放向普遍控排转变,之前是试点,现在全国都开始启动。
五、从单一气体向多种气体转变,未来的趋势肯定是要将温室气体都放在管制的范围内,只是现在起步阶段是抓问题的重点,先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抓好。
另外管制手段是从行政管制转向市场管制。 行政管制是非常重要的,像排放标准、总量标准、总量控制等,包括节能监察工作是设定了一个红线,企业达到这个标准排放,或者在总量内排放是不会受到行政处罚的,但是进一步激励企业减排这个动力是不足的,它需要市场化手段的一个应用。现在咱们国内像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量交易、用能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等,这种专业化的减排工具之前做了大量的试点,或者应用,包括税收、金融、采购相关政策也是加大了这种应用力度,主要是想通过这种市场化的方法让一些掌握先进技术推动碳减排的企业能从环保工作中受益,让高碳的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增加运营成本逐步退出,这必然是一个“十四五”包括未来的一个趋势。当然这个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两者是需要相结合的,因为进行市场手段要设计相关的体系,包括咱们碳排放交易的交易规则,设定排放总量的指标等等。
还有一种是社会化的管制,这个是鼓励性的、倡导性的,包括企业资源减排协议等。
碳排放交易市场现在能纳入的主要是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大概能涵盖到国内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剩余的50%温室气体排放量怎么弄?我建议通过碳税的方式进行规范,税收是不区分的,只要排放温室气体都是可以来征收碳税,当然还要协调跟碳排放交易机制之间的关系,我个人建议纳入碳排放交易的一些企业缴纳碳税。
个人建议: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问题,现在所有政策调整都集中在大企业,中小企业这块基本上是没有相关的针对性的法律进行规制,当然这个中小企业去减排温室气体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这块就需要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康艳兵主任提到零碳供应链,通过大企业来带动,隆基今年发布倡议,供应链减碳倡议,这个方式是非常好的,实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能力方面的协同,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节能减碳。康老师讲到欧盟这边2023年征收碳关税,包括光伏企业很多产品是出口到欧洲的,这有必要做好自身的一些布局,当然咱们光伏是制造绿色能源的,但是自身的生产过程中也是需要消费能源排放污染的,也需要提高制造过程的一个能源使用率下降,这样面对国外绿色壁垒的时候咱们提前布局,避免国外征收对光伏企业影响是比较大的。
其次是能源供给,从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包括光伏、风电也是国家大力发展的,之前中国以年均2.8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的是7%的GDP增长,未来要走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速度会放缓,但是还是有将近5%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需求大概是在2%左右,每年都在增加。
从产业结构来看,现在是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在迈向产业链的高端,现在国家对两高行业发展出台了非常多的强制性标准,包括一些环保规定,也在逐步将小乱散退出,这个过程中在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来发展。
企业从消极应对转向了积极布局,之前在试点城市势很多企业是按照要求来进行碳减排。
举例:零碳供应链或者绿色供应链势必会在碳中和,或者碳减排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内相对滞后一点,华为提的目标:“在2025年前推动前100的供应商来制定减碳目标,”
现在国家提出“3060目标”之后,很多企业包括地方也在进行布局,碳达峰是整个国内的一个碳达峰,东部地区要早一点,中西部因为发展需求很高,像南阳人均GDP才五千多美元,发展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达峰目标好制定,后期的中和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在东部达峰的时候,它会结余出来一些碳指标,中西部地区是可以用的,中西部地区还是有必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或者产业发展情况可以比国家达峰的要求适当晚一点,也一定要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
现在主要还是以央企、国企为主。能源类的企业像华能,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基本上都是2025年,还有钢铁企业宝钢设定的是在2023年,河北钢铁设定的2022年。大家设定这个目标没有问题,其实大家设定这个目标的一个维度不是太一致的,有些可能是针对自己企业的生产过程来设定的,有些把建筑也纳入,有一些可能把员工的也纳入,还是需要有一个统一衡量的标准,然后企业再依据这些标准来制定可能会更科学一点。
当然这种带来的机遇也是非常多的,一、国际合作,中国在节能减排这块相关的技术需求是非常大的,需要国外低碳的一些技术和市场进行融合,当然光伏行业发展是非常好的,也在帮助国外实现他们的碳达峰,或者碳中和的目标。
二、产业升级的诉求会越来越大,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包括风电光伏这种新能源企业,这种发展机遇是非常大的。
三、低碳的技术,空间大,包括绿色金融、气候金融这块的机遇也是非常大的。
对光伏企业来讲,首先要及时制定自身发展的碳目标,特别是对出口量相对比较大的,根据国外政策趋势来推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低碳转型,避免征收碳关税直接增加了成本。另外是加强供应链的协同,希望光伏龙头企业对中上游的一些中小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方式推动他们节能减碳,包括对他们提供一些相应的融资、技术改造、能力提升的一些帮扶,能够提升整个供应链的低碳发展水平。其次是理性布局自己的产业发展,现在光伏热、风电热,现在弃风弃光非常低了,各地都在上项目,下一轮的弃风弃光有没有可能发生,需要理性布局。当然还要注重技术创新的应用。最后是提升国际化的水平,中国产品现在基本上占领了整个国际市场,但是在标准检测这块距离国外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对生产做相关服务的国际标准制定和检测服务方面也是有待提升,这样才能够让光伏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谢谢大家。
(本文为索比光伏网据嘉宾演讲整理,未经嘉宾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