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的大逻辑:
本质上是各国家为了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防止能源危机的发生。那么新能源来看,光伏、风电、核能目前看起来比较有前途,但是核能目前由于安全的问题,发展的速度已经明显放缓。所以光伏、风电的潜力比较大,并且未来随着储能的发展,新能源发电的占比还将会加速。2019年,光伏发电的占比仅2.7%,所以空间比较大。同时,各个国家也在寻求降低碳排放,也有利于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升。12月12日巴黎气候峰会上,习主席宣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按照这个目标进行拆分,预计到2025年非化石占比将会从原定的18%提升到20%,那么对应光伏的年均装机量需要达到100GW,2030年非化石能源的占比25%的话,对应年均装机量190GW 。做个参考,今年的装机量大概是在40-45GW,所以这个增量是很多的。
玻璃:
20Q4玻璃的短缺情况?
由于双玻的渗透率提升,光伏玻璃还是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界要么选择明年再交付,要么就用超白浮法玻璃代替背面玻璃,发电损失约在1-3W,但是背面发电能够增益5%-20%左右,所以还能接受。但是正面玻璃进行替代的话,会损失3-10W(1%-3%),不太可能被替代。但是,或许浮法玻璃技术的改进,未来有可能替代超白压延玻璃。所以短缺情况已经缓解。
信义光能4000t/d;福莱特6800t/d;南玻A 4800t/d;旗滨集团2400t/d。
但是,假如明年大尺寸电池能够成为主流(但是我持怀疑态度),宽版玻璃可能会出现短缺。
2020年之前投产的窑炉由于炉口的宽度问题,最经济的生产方法是1切2的1100mm宽度的玻璃,如果强行生产匹配182及210尺寸的玻璃,也就是1150mm和1300mm的玻璃,将从1切2变为1切1,成品率将会大幅下降,成本大幅提高。
那么如果想要生产宽版玻璃,就需要进行新建或者改造,约等于冷修,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时间及经济成本很高。
新投建的窑炉,炉口一般在2.6米/2.8米,能够1切2 。或者是3.65米/4.1米,能够1切3 。
那么,测算一下各厂商2021年的扩产计划,假设新投产的窑炉全部可以生产182/210组件所需的宽版玻璃,这可以支撑182/210组件产量最高为56.26GW。
跟踪支架:能够让光伏组件跟着太阳的方向去调整支架的角度,这样就能够接收更多的光照。
这个东西竞争壁垒很高,业主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将会受益。目前国内跟踪支架的渗透率远远低于欧美,并且欧美企业占据全球约85%的市场份额,国内的龙头企业中信博只有6%的份额,所以目前来看,空间很大。
为什么要重视呢?参考之前光伏的逆变器之前被欧美垄断,但是国内企业,靠着我们的工程师红利,还有国内的市场规模,把质量和价格都做到最优,就把海外的企业给比下去了。所以跟踪支架有可能可以复制逆变器的成长路径。根据券商的测算,2025年全球光伏支架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200亿元。
硅料:
由于在2020年,下游硅片和组件环节都在大幅扩产能,与之相对的是,硅料在2020年没有扩产能,就会导致2021年全年都没有新增产能,预计利润将会向硅料端转移。
从隆基与通威、特变电工签订硅料长单,就可以看出,巨头也在担心这块的供给。根据测算,目前70%的硅料产能都已经被长单锁定。
另外就是要关注协鑫的颗粒硅最后能否被验证安全有效:
颗粒硅的理论优点主要包括:
1)密度小、流动性好,很适合连续直拉,但是目前颗粒硅的纯度还没有达到要求。
2)电耗低、单位投资额少。目前主流的改良西门子法每公斤耗电60度,颗粒硅20度,少很多。并且因为流程工艺相对简单,多以投资额大约8亿/万吨,改良西门子法目前10亿元/万吨。但是这是理论成本,实际由于颗粒硅撞击器壁,对碳集内壁形成损耗,需要隔几个月就要更换。并且由于颗粒硅体积小,成品中存在很多粉状的颗粒硅,这些都是废料,也会增大成本。
综上,目前颗粒硅短期还是不具备大规模出货的能力,并且协鑫也需要产能爬坡,对硅料格局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组件&硅片:
这两个环节都在大幅扩产,从测算来看在2021年将会面临产能过剩。
组件:根据Pvinfolink,测算了龙头组件企业的扩产计划,预计2021年底隆基、天合、晶澳、晶科、日升、阿特斯、韩华7家组件龙头产能将超过207GW。根据新扩产能投产进度,测算2021年7家组件企业出货量合计预计将超过181GW。
预计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160-170GW,若按1:1.1容配比,对应组件需求量约176-187GW。
仅这7家组件龙头的出货量就可以满足全部的需求。
如果考虑把市场上其他的中小企业产能算上去,2021年的组件产能将会面临过剩。
硅片在2021年也是同样面临产能大幅扩张,供过于求的局面。
当然,龙头公司具备成本优势,所以不会特别难受,但是还是免不了面临利润下滑的风险。
异质结:
从光伏的发展路径来看,技术的变革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PERC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随着技术的深挖,PERC电池已经接近转换效率的极限,急需新一代的技术去提高转换效率,HJT大概率就是下一代技术。
目前,爱康科技的HJT电池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4.59%,是目前国内产线的最高。另外,迈为股份、捷佳伟创等设备公司也传来捷报,成本的降低正在稳步推进,也让HJT大规模量产有了保障。可能2021年底,成本会降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程度。
异质结电池的优势:
1)转换效率潜力超28%,远高于PERC(P型电池材料限制原因)。
2)工艺流程更简化,降本空间更大。HJT是低温工艺,利于薄片化和减少热损伤。并且HJT只需要4道工艺,PERC需要8道、TOPCon需要9-12道。
4)低温系数、稳定性高。在82摄氏度下,HJT光电转换效率比传统组件高出13%。
5)双面率更高。HJT为双面对称结构,双面率有望提升至93-98%(PERC和TOPCon均在80%左右),算下来可以获得10%以上的年发电量增益。
上文也提到,国产设备龙头研发顺利,设备环节有望优先受益。
各环节设备投资额占比情况,清洗制绒(10%)、PECVD(50%)、TCO制备-PVD/RPD(25%)、丝网印刷(15%)。
2020-2025年市场空间:
1) 全球电池片产量从 154GW 增长至 449GW,CAGR=24%,产能利用率为 70%, 产能从 220GW 增长至 642GW。(2019 年全球电池片产量为 140GW,yoy+23%, 产能利用率为 66%);
2) 未来 5 年 HJT 在行业渗透率从 2%提升至 55%;
3) 设备投资额从 5 亿,以 15~20%的年降幅下降至 2.5 亿元。
测算得出,2025 年 HJT 设备市场空间有望达 412 亿元,2020-2025 年 CAGR=80%,其中 PECVD 设备规模达 206 亿元,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总的来看,明年比较看好硅料、跟踪支架、异质结设备。
可惜的是,目前迈威股份、捷佳伟创的估值都比较高。
责任编辑: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