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形容光伏行业近来围绕尺寸展开的讨论再恰当不过,从156的一统天下数年,到158开始自创门派,各入各眼。由硅片尺寸的不统一,造成光伏产业链包括硅片、电池到组件以及玻璃等辅材的制造成本上升,并对客户的产品选择,光伏系统的安装,上下游协同等造成较大困扰,同时造成新增投资的冒进和固有投资残值的巨大浪费。比如,除了包括扩散炉、PECVD、丝网印刷等恰恰是最贵设备的不断更新带来的新增成本外,由此造成的大量还具有极大利用价值的半新甚至全新产线被淘汰,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这还不算下游包装、运输及应用安装等环节因此产生的诸多新问题和新成本。
就比如GSM、CDMA制式和3G、4G、5G全球标准对于通信行业;充电桩规格统一对于新能源汽车;5纳米、7纳米、16纳米、28纳米统一对于半导体行业。而硅片尺寸,这类很难形成具体的技术标准但却又对行业具有广泛影响的惯例和准则,其实对于行业的成熟也有着莫大的意义,甚至有可能成为行业成熟的奠基石。可以这么说,前10多年光伏技术和制造水平的不断进步、上下游成本不断下降加速的平价上网,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相对统一稳定的硅片尺寸,有一个基准准则,各家才有技术竞争的对标标准。
所以是时候该研究比较,在现有方案中,选出现阶段对上下游整体生态系统最适用、最好的尺寸解决方案,并且能适用于大部分企业可以采纳的方案,并将其约定俗成为普惠性的行业标准。只有达成相对程度的规范化,才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才能为基于这个尺寸标准上的真正的技术研发得以继续开展并带来回报。
责任编辑: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