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随着一尾尾鲟鱼顺利投入鱼池,在外“借宿”的1200吨鲟鱼正式搬入新家。这座占地近100亩的新家是今年4月份刚刚完工的清江鲟鱼谷项目一期工程,位于宜都市高坝洲镇天平山村,该项目以“光伏发电+鲟鱼养殖”的模式,实现了综合效益最大化。
作为“鲟鱼之都”,宜都市鲟鱼养殖量曾占全国三成。为保护一江碧水,2016年6月,一场网箱拆除“战役”在宜都市打响,鲟鱼产业经历阵痛。
拆网箱,不拆产业。宜都市在投入2.1亿元拆除网箱的同时,推行陆地鲟鱼养殖,建立现代渔业基地,规划现代渔业产业园,推动水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宜都市鲟鱼养殖总面积300亩,2019年产值可达4200万元,带动周边就业1000余人左右。
在清江鲟鱼谷养殖车间,分布着190个鱼池。一尾尾鲟鱼正在鱼池中悠闲地游来游去。“这是气推式循环水生态鱼池,采用的正滤双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多个隔离槽和生物处理池,通过气提泵提水实现水循环、生物吸附降解等系列手段,实现高效循环水养殖、冬化、海化等技术提高鲟鱼品质等。”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义勇介绍,通过养殖系统水流循环运行布局结构,能为鱼池不断地补充氧气,同时也高效地集结住分散在池水中的鱼生活代谢物(粪便)并及时地分离出系统。鱼粪便高效地集中到一起后将进行生态营养的配比,提供细菌、原生动物、鱼饵料生物营养,又为鲟鱼提供高级营养源。以此来形成一种生态链,进行多次循环。“这种养殖模式,既降低了养殖成本,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除了循环养殖外,光伏发电也是该园区的另一大亮点。李义勇介绍,作为湖北省首个鲟鱼养殖渔光互补项目,约1.6万块光伏面板架设在养殖车间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总装机容量为4MW(兆瓦),隔热保温,为温性鱼种鲟鱼提供良好生长环境,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预计464万千瓦时。按使用寿命25年计,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0万吨,减少硫化物污染排放825吨,减少氮氧化合物污染排放282.5吨。相比于传统养殖模式,生态循环水车间养殖既节地又节水还便于管理。“产量也比传统养殖要高10至20倍,鱼的品质也更高。” 李义勇说,今年鲟鱼产量预计可达到2000吨,可带动周边村民年均增收2至3万元。
鲁志国曾经是清江上的一位渔民,随着网箱的拆除,他也跟着上了岸。2019年,他来到了鲟鱼谷,成为一名“新渔民”。“这种循环式的养殖方式既能保护水生态,又能产生高效益,我们养殖更有信心了。”鲁志国说。
中国清江鲟鱼谷项目共三期,计划投资10亿元,将建设世界最大鲟鱼博览馆、鲟鱼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活鱼交易市场、科研用房等。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2.1亿元,解决直接就业200人,间接就业2000人以上。“整个项目占地1650亩,全部建成后,有望达到清江网箱养殖鲟鱼高峰时期产能,实现‘拆网箱不拆产业’。”该公司总经理季坚义说,该项目除了传统的鲜鱼交易和鱼子酱外,还将发展精深加工项目,包括鲟鱼肝萃取的金属硫蛋白。此外,还将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5A级景区。“我们将以鲟鱼养殖为主体,农旅结合,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此外,鲟鱼批量化生产以后,我们也可以辅助农户开办小农场,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