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国企还是民企,投资建设光伏电站都是要盈利的。三峡新能源、阳光电源报出如此低的电价,信心何来?电站顺利并网的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高效与更高效
张亮亮是格尔木应用领跑者项目的设计负责人。对于0.31元/kWh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电价,他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协助下,该项目土地为无偿划拨,外线工程也是由平台公司负责建设的,有效降低了非技术成本。”
当然,投资企业和施工单位也没有浪费土地资源,“毕竟我们是领跑者项目。”张亮亮表示,最终完工后,500MW项目总占地只有771公顷,而且这还是他们优化组件倾角、适当增加间距以提升发电量的结果。
被问及“领跑者项目应用了哪些先进技术”的时候,张亮亮瞬间来了兴致,掰着手指如数家珍:1500V、大方阵、箱式中压逆变一体机、双面双玻、固定可调支架、平单轴跟踪支架……他骄傲地说,2018年市场上规模化应用的先进技术,在格尔木领跑者基地都可以见到。“考虑双面组件的背面功率后,系统效率可以达到89%。即使在全球领先的光伏项目中评比,我们也是佼佼者。”
缺氧条件下的百米冲刺
格尔木领跑者电站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光伏项目之一,施工困难在笔者的意料之中。但只有亲临现场,呼吸着稀薄的空气,你才能明白其中有多少艰辛。
项目经理余尚贤透露,格尔木平均海拔近2800米,普通人在这里连呼吸都费劲,施工效率大打折扣,想在12月31日前完成全部施工几乎不可能。“好在青海的光伏产业非常发达,我们主要雇佣当地已经适应高原气候的施工队伍,靠他们完成了电站建设工作。”
比起支架和组件的安装,在青海,最具挑战性的反而是土建工程。余尚贤表示,一定要赶在气温降到0摄氏度前完成桩基础施工,否则后续工作的进度都会受到影响。“上冻以后,土地开挖难度将大大增加,混凝土施工质量也难以保证。”他解释说。
10月底,土建工作顺利完成。与此同时,格尔木迎来了第一场雪。
冬天来了。
冬天意味着气温降低,意味着施工人员要面对更严酷的环境。“格尔木是典型的高原气候,少雨、多风、干旱,冬季漫长而寒冷,工人们手上经常出现裂口,戴手套的作用有限,大家都吃了不少苦。”余尚贤的语气有些低沉,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阴天是没法干活的,只有趁晴天出太阳时抓紧干。我们除了提供保暖措施,也及时向工人发放现金补助,鼓励大家加快进度,尽早并网。”
12月29日,上午10时18分,青海格尔木光伏应用领跑基地成功并网发电。
万里长征第一步
来到现场后,笔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里允许使用无人机吗?我想做个航拍,500MW领跑者项目太壮观了,难得一见。”
负责运维的电站站长豆鹏涛愣住了,迟疑片刻才开口回答:“这附近上万亩地都是戈壁滩,不在航空管制区,连人都见不到。只要避开高压线、保证安全,没任何问题。我们也在计划利用无人机开展巡检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格尔木电站由5个100MW项目组成,但业主单位是一致的。豆鹏涛表示,在工作中他们会采用“集中监控、统一运维”的方式,整合优化运行人员,组建检修班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尽管项目位于戈壁滩上,不涉及除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运维工作多么轻松。“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0%,紫外线辐射达到五级(最高水平),风沙较为严重,生存条件非常恶劣,当地人自己都说‘活着就是对人类的贡献’。为此,公司制定了针对偏远、艰苦地区的特殊补贴,保护一线基层人员的工作热情。”豆鹏涛说。
三峡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奉献、担当、创新、和谐”,豆鹏涛强调,他们会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高原作风,为集团公司“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的愿景贡献力量。
根据设计方案,格尔木领跑者电站年利用小时数超过1800h,对精细化运维的要求非常高,必须严格监控设备运行情况,预判可能出现的故障并及时处理,做到“寸光必争,度电必发”。“光伏电站的寿命超过25年,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相当于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豆鹏涛续上一杯茶水,重新坐在电脑前,“格尔木领跑者电站是平价上网的里程碑,只有在这里成功了,才能推向世界各地,把光伏从补充性能源变成替代性能源,拒绝火电对环境的污染。”他坚定地表示,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