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当前处于从需要补贴的非完全市场化向不需要补贴的完全市场化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今年531新政的出台,无疑对国内光伏产业造成巨大影响。新政对市场起到一定程度的规范作用,净化了市场环境;光伏市场组件成本有所降低,一线厂家加快了技术革新。然而,新政出台也令国内市场骤然缩小,甚至造成了光伏产业千亿元市值损失。同时,受国内光伏市场政策调整的影响,许多光伏企业开始重拾国际市场发展之路。
实际上,中国光伏产业有着良好的国际市场基因。在发展之初,中国光伏产业的资本、人才、设备、需求全部来自国际市场,但在2012年的光伏寒冬后,加上随后欧美连续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的“双反”(反补贴、反倾销),使许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业绩急剧下滑。与此同时,巨大的国内市场机会骤起,又有大量政府补贴,使中国光伏企业将发展重点转而投向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总体表现有所萎缩——中国光伏组件出口数量与产能数量的比例从2011年的95%以上一度降到30%左右。但中国光伏产业的实力在国际上持续位居领先地位。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报告,2017年中国光伏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处于市场第一位,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53GW,占全球总新增装机容量的54.08%。截至2017年末,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131GW,占全球光伏总累计装机容量32.57%。2012年至2017年,全球安装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成本每千瓦下降了55%,其中,中国工商业规模光伏成本下降最为明显。2017年,中国光伏从业人数占全球光伏产业从业人数的2/3,达到340万。
国际市场竞争方面,国际光伏企业发展受困。欧洲最大的光伏企业SolarWorld、美国最大的组件企业之一Suniva相继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全球技术领先的两家企业,SunPower裁员并关停部分菲律宾产线,松下也关闭部分电池片产线并重整光伏业务。在全球光伏市场格局发生转变时,中国光伏企业应把握机会,调整自身国际发展战略,将国内与国际市场有效结合,稳固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也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中国光伏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继续保持全球首位。此外,在国内逐步推行的智能制造,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水平。然而,在光伏高端电池工艺及装备、材料方面仍有不足,包括N型、黑硅、PERC技术等所需的关键设备仍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智能化工厂系统集成能力仍有待提高。
第二,由于中国光伏产品同质性较高,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可能会引发价格战。2017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为145.3亿美元,同比增长3.6%,但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滑。中国光伏企业需要改变工业经济时期的经营理念,转向“合作、共生”的战略思维,以提升中国光伏产业整体生产效率和抵抗风险的能力,由此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第三,目前,中国光伏产业虽然在加工制作方面位居全球第一,可在全球光伏应用市场的竞争力还不足够。随着物联网、区域块等技术逐渐向中国光伏产业聚拢,光伏可选择直接应用的场景变得越来越多。将光伏产业的发展与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相结合,真正将光伏发电高效,环保,节能的特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完善国内产业链,使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有机结合,从而促进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第四、光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需要具备战略性的视野。不能仅仅重视国际市场的产品生产、销售市场,更要注重人才、研发和投融资市场,从而建立起全球光伏产业供应链。
责任编辑:肖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