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能源产业,正经历一番史无前例的大转型。其背后,是结构的优化,行业的革新。
“陕西省能源产业迈向新阶段,整体发展回升企稳,达到201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在1月12日召开的陕西省能源工作会议上,陕西省发改委为该省2017年能源工作划下了重点。
2013年7月,延长石油集团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首家世界500强企业;2015年7月,陕煤化工集团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成为陕西第二家入榜企业。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拥有2家世界500强能源企业的省份,陕西能源工业的实力可见一斑。
2002年以来,陕西能源化工产业坚定实施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三个转化”战略,能源资源转化形成增长新亮点。城市热电联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和“西电东送”煤电基地建设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为主导调整,企业规模和布局也向大型化、规模化、园区化转变。
“十二五”期间,能源产业成为陕西省跨步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重要支撑之一,以神华、陕煤化2个亿吨级和一批千万吨级煤炭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格局初步形成;延长集团也建成千万吨油田,陕西能源大省地位进一步提升。
经历了“煤炭黄金十年”、全球油价暴跌等影响后,陕西能源工业逐渐走出寒冬,以资源为主的陕西工业增长也进入新常态。
煤化工成改革排头兵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供给侧产业结构性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谁先破阵谁将赢得先机。
对于能源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的陕西,稳投资、稳工业仍是当前重要任务。对此,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巡视员郭卫东提出建议:
一是持续推进工业强省和项目带动战略。借鉴周边省区陆续开工一大批高端煤化工项目的经验,抓紧在榆林、延安、关中再发展一批煤制烯芳烃及下游系列产品项目;二是积极支持在延安、汉中再提早谋划一批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项目,支持商洛、渭南等地已建成的氟化工项目与省内的煤盐化工、汽车电池、制药等产业对接,抓紧向下游高端氟材料和新一代氟化学品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大多停留在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产品上,项目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从高端化、差异化上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难免出现看到好项目大家都‘上马’,项目建成后又出现产能过剩的尴尬。”陕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表示,“煤化工产业精细化、高端化、差异化是大势所趋,在整个煤化工产业链中,越往后端的精细化产品所受到的市场冲击会越小。”
陕西的煤化在陕北,陕北的煤化在榆林。历经多年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转型,榆林正向千亿吨级国家大型煤炭基地、三千万千瓦国家大型煤电基地、千亿吨级高端煤化工基地、百亿吨级新型材料基地以及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迈进。
2017年4月10日,陕西榆林市市政府,在由市长尉俊东主持召开的常务会上,做出了成立榆林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设立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金的决定。
而在稍早之前的2017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则由发改委和工信部制定了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方案提到,规划布局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相关数据显示:在上一轮国内煤炭市场疲软的态势下,由民营企业主导的煤炭资源产业,带动着榆林能源经济走出低谷;而在国内煤价再次理性回归时,陕西民营经济与国有能源巨头共同推动“煤化”产业升级,实现了新常态下的华丽转身。
“我们有1600多亿的民间资本闲置在区域各大银行,如果有产业基金来撬动并放大,引导共同参与高端能源化工,陕西的煤化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又将是一番姹紫嫣红。”陕西第三大省属煤炭巨头榆能集团董事长宋玉琪受访时坦言。
根据陕西省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1-3月,工业生产开局良好、非能源工业增速均加快。一季度,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较上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9.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6%。
据悉,“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将依托重大项目示范,推广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技术,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推动煤化工向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下游产品延伸,力争将化工产业打造成该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排头兵。
风光等新能源长足进步
《能源》记者从陕西省统计局获悉,2017年陕西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发电总量不断上升,发电结构继续优化。截止2017年6月底,陕西新能源装机容量为611万千瓦,其中风电218.54万千瓦,光伏392.48万千瓦。
新能源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17年陕西省规模以上新能源发电企业96家,比2016年增加22家,其中风力发电企业增加6家,太阳能发电企业增加16家。
随着新能源企业数量的增长,陕西省新能源发电量随之增长。2017年陕西省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发电量196.25亿千瓦时,比2016年增长26.8%。从行业增速看,水力发电量增长24.2%,风力发电量增长27.7%,太阳能发电量增长24.5%,各行业呈现同步快速增长态势。
从能源品种看,太阳能发电势头迅猛。一方面与日照时间有关,另一方面与产业政策密不可分。2016年,陕西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形成以硅材料和光伏组件生产、光伏发电和光伏监测等为核心的完善产业链。航天基地已发展成为陕西省光伏产业主要基地,聚集了西安隆基、中电投等一批龙头企业。
2017年,陕西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太阳能发电量34.25亿千瓦时,虽然总量不高,但增速较快,达到31.9%,在新能源发电量增速中位居榜首。
“今年,光伏增长速度还会比较快。整个市场仍在扩张,单晶产能不断扩大,必然挤占多晶的一些低效产能。2018年,隆基股份单晶组件产能规划将从6.5GW扩展到12GW,增长幅度超过80%-90%;硅片业务力争做到28GW,并于明年力争扩展至36GW,继续保持50%-60%的综合增长率。”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文学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透露。
《能源》记者注意到,以榆林、铜川为首的地市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以榆林为例,2016年不断加快新能源建设步伐,全市新能源装机达到542万千瓦,其中去年新增新能源装机301万千瓦。与此同时,定边、靖边、神木还结合实际,制定了新能源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建成并网新能源发电规模占到全市建成总规模的83%。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陕西省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去年累计销售新车41万辆,虽略有下跌,但仍持续领跑该市场。
利润下滑让比亚迪开始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方面持续加码新能源市场,将推出全新一代唐、秦等新车,并在电池技术上使用升级版三元锂电池组,持续加码布局已久的云轨业务;另一方面,比亚迪宣布了开放平台战略,由过去封闭的垂直整合变为开放平台。其掌舵者王传福还将比亚迪繁复的事业部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云轨、电子、电池五大事业群,并对每个事业群均给予较大的决策权和管理权。
“在国内量产的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的售价基本上是最高的。不过比亚迪没有价格战,公司打的是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4月10日,在比亚迪2017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王传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