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曹仁贤:
博士生导师
高级副总裁赵为:
中欧EMBA, 高校教师,博士
高级副总裁郑桂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BA,研发出身
海外副总裁周岩峰:
研发出身
市场部负责人张彦虎:
工学博士,研发出身。
而对于技术的热情当然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的,但你见过整个管理层各个部门全是搞研发出身,连市场部都是由博士担任的企业么?
这是一家文科生饭碗被挤占到极致的公司。
所以其实在笔者脑子里冒出对“阳光电源”的第一印象,是这样事儿的:
长跑者的自我突破
在领跑者概念深入人心后,光伏业内又提出了“长跑者”的概念。如何持续领跑成为长跑者?20年在业内立标杆无数,一直第一,一直保持稳健发展势头的阳光电源最有发言权。
年关将近,但销售副总裁程程却没顾得上休息,一直泡在客户那里。“10个应用领跑基地,3个技术领跑基地,涉及山地、水光、农光、沉陷区,数十家竞标企业,几乎每一个都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定制化解决方案。”在过去的20年里,他们在全球范围解决了55℃高温、-40℃严寒、4800米的高海拔、大谐波工业厂房、湿热的农业大棚等极端应用场景。在海拔3900米的小金县山丘电站项目实现了1.1倍超发;在金寨的农业大棚项目中,帮助组件解决了湿热环境最头疼的PID问题。场景化预案之丰富,业内无出其右者。
2017年11月30日,能源局公布了2017年第三批领跑者基地名单:
山西大同二期、山西寿阳、陕西渭南、河北海兴、吉林白城、江苏泗洪、青海格尔木、内蒙古达拉特、青海德令哈和江苏宝应共10个应用领跑基地和江西上饶、山西长治和陕西铜川共3个技术领跑基地。
即使是做出了全线99%转换率的产品,但今年领跑者对阳光电源在内的所有光伏零部件企业都是一次大考。技术领跑追求极致性能,应用领跑则要求综合最优。
根据“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的理念,阳光电源为“领跑者”各应用场景分别推荐了最佳的iSolar智慧阳光解决方案。
首先,针对具有遮挡严重、运维困难的复杂山丘电站,阳光电源推荐SG80KTL-M组串逆变器解决方案,支持1.25倍以上超配,有效降低系统投资成本;产品采用智能风扇散热,高温不降额,保障了高温环境下的发电效率。
其次,针对地形平坦无遮挡的如水面、平缓山丘、平坦地面电站等,阳光电源推荐SG1250UD国内首款户外集中逆变器解决方案,产品获得了鉴衡认证中心颁发的首张 “5★”级光伏逆变器“领跑者”先进技术产品认证证书。
关于目前业内讨论比较热烈的双面组件,阳光电源精心构造了双面组件+双面逆变器SG80BF+跟踪系统整体解决方案。逆变器交流输出侧可以直接连变压器,省去交流汇流箱,同时集成跟踪系统双冗余供电以及通讯接口,采用PLC通讯,最大化降低系统投资,集成组件IV曲线在线扫描功能,快速定位发电异常组串,最大化提升系统收益。
当业内人士评价逆变器还只是基于转换效率时,阳光电源率先提出从原来单一的提高转换效率向提高效能转变,并提出了效能计算公式:效能 = 转换效率 × MPPT效率 × 真实寿命率 × 可利用率。曹仁贤表示:“效率是提高设备硬件能力,效能是提高设备长期服务的能力。”显然,转换效率高只是“领跑”的基础,如何以质取胜,保障电站在25年甚至更长的生命周期内稳定高效发电才是阳光电源更长远的追求。
其实最能体现技术进步的往往被人忽视:逆变房。很少有人想过同样性能甚至更好的逆变器为什么能越做越小?软件、硬件、功率密度、防护等级,单项技术可能各有千秋,但综合应用到极致却是一件只有少数巅峰企业能完成的伟业。
2011年,中国第一台箱式逆变器在阳光电源厂房下线,替代了传统的土建房。随后通过三电平等新技术的应用、拓扑结构优化、功能集成等技术,不断投入、不断升级,占地面积从最初的20平,逐步缩小至10平、7平,3平米,到目前的SG1250UD成为首款可直接在户外应用的集中型逆变器,降低了土地、建设和运维成本,并明显缩短施工周期。
这给笔者一种美猴王初遇金箍棒的既视感。
“小点,小点,再小点。”
尔后双手擎起,把这世界搅个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