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
储能能够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需求响应支撑等多种服务,是提升传统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储能能够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支撑分布式电力及微网,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
储能能够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和灵活交易、实现多能协同,是构建能源互联网,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和促进能源新业态发展的核心基础。
我国储能技术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加快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进我国能源行业供给侧改革,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0月11日,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历时近两年时间,由能源局牵头,委托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组织产学研资源,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电科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完成课题研究和政策编制工作。指导意见是我国政府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国情、统筹全局,对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做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储能战略定位,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目标,同时部署了促进储能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即:推进储能技术装备研发示范、推进储能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应用示范、推进储能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稳定性应用示范、推进储能提升用能智能化水平应用示范、推进储能多元化应用支撑能源互联网应用示范。这五大重点任务可谓多措并举,将全面促进我国储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其中,“推进储能技术研发示范”位于五大任务之首,是“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下面将重点解读。
1判断了储能技术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我国储能行业在技术与产业均取得长足和快速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电力储能装机总规模约24.2GW,占电力总装机的1.7%。
《指导意见》对目前的储能技术发展态势做出了基本判断,总体认为我国储能呈现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抽水蓄能发展迅速;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和超级电容,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加速;储热、储冷、储氢技术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我国储能技术总体处于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此外,“十三五”开局阶段针对我国储能技术路线的研究与论证工作全面开展。多项国家层面的能源规划,包括《“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等,都将储能作为重点研究和发展领域之一。依托这些规划研究的成果,我国储能发展的技术路线逐渐聚焦,近中期不同类型技术的发展趋向也基本明晰。储能发展技术路线的逐步聚焦是大力推进储能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重点任务的前提。
2提出了储能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的目标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储能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的目标,即“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批不同技术类型、不同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项目;研发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主要储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
“十四五”期间,全面掌握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储能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部分储能技术装备引领国际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和标准体系并拥有国际话语权,实现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发展。
3部署了储能技术装备研发示范的具体任务
针对我国储能技术与装备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类型技术的发展阶段,《指导意见》部署了四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1) 集中攻关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意义的储能技术和材料。
加强基础、共性技术攻关,围绕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总体目标,开展储能原理和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和回收技术研究,发展储能材料与器件测试分析和模拟仿真。重点包括变速抽水蓄能技术、大规模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化学储电的各种新材料制备技术、高温超导磁储能技术、相变储热材料与高温储热技术、储能系统集成技术、能量管理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