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叫“中国财政的真相:六省一市努力挣钱养家”的文章火了,作者指出:从全国各省的财政来看,东北片区毫无悬念亏亏亏,华北片区经济转型开始亏,西北片区老少边穷要大补,中部六省崛起过程要烧钱,六省一市努力赚钱养国家,并附上了各省财政收支明细。
数据显示,我国25省自2014年到2016年财政补贴缺口逐年增大,到今年上半年财政缺口合计高达25349亿元,而仅有的7省市财政盈余合计为17281亿元,要填补25省的财政缺口让财政部捉襟见肘。
这些结论一出,光伏界人士议论纷纷:让作者这么一说,全国财政缺口这么大、仅靠6省1市撑起国家财政大片天空,不禁让人联想到光伏补贴的大缺口又将何去何从。
光伏补贴的前世今生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资金来源为全国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消费者每用上一度电都相当于为绿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最初每千瓦时只征收4厘,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缺口越来越大,2015年12月,征收标准提至1.9分每千瓦时。
补贴金额是根据物价局定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标杆电价,高出当地燃煤标杆电价部分全额补贴。现在光伏发电全国分三类标杆电价,依次为每千瓦时0.65元、0.75元和0.85元。而燃煤标杆电价是按省,一省一价,约在每千瓦时0.2-0.5元之间。
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只是冰山一角。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报道,德国可再生能源附加费自2017年起将由6.35欧分每千瓦时上涨至6.88欧分每千瓦时,相当于0.534元人民币每千瓦时,几乎赶上我国居民用电电价。
中国财政的真相
“中国财政体制并不是各省挣钱各省花,把财政收入比作盈利,这个假定本身就是错误的”中国财政科学院副院长白景明说,因为中国的国土面积很大,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如果像作者说的各省自负盈亏,自己挣钱自己花,那就只能导致一个结果:贫富差距拉大!
各省的财政收入,也并非完全来自“本土”贡献,白景明指出,全国是统一的大市场,税收与税源存在背离的情况,也就是说,各省的税收收入,并非完全来自各省的市场。
“中国的财政体制,就是要打破各自为政,通过转移支付来实现全国的支付均衡,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白景明表示。
实际征收到账的补贴金额仍是谜团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6年,全社会用电量59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0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用电量421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第三产业用电量79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80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
其中能够计算进补贴收入的用电量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42108亿千瓦时+7961亿千瓦时)×1.9分/千瓦时=951.31亿元。
但是,第三产业大部分是为了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行业,多在居民区附近,因此这7961亿千瓦时虽然并非居民生活用电,但资金基本收不到。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政策研究主管彭澎曾指出:“能够纳入计算的只有工商用电。”
因此,2016年应收取的补贴资金为42108亿千瓦时×1.9分/千瓦时=800.05亿元,但实际到账的资金又有多少呢?
2017年上半年我国各地光伏累计装机及新增装机一览
2017上半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440万千瓦,同比增长9%;全国光伏发电量为518亿千瓦时,同比增加75%。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近两年光伏发电量成倍增长,而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增长却相对缓慢,两者之间的差距扩大,导致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光伏发展取得的卓越成绩给国家财政也带来了一定压力。
补贴缺口如何填补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累计已超过600亿元,未来补贴缺口还将继续扩大,预计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累计将高达2000多亿元。
如果可再生能源补贴不能按时发放,或会直接影响到新能源发电运营企业的现金流。2017年7月1日,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开始出售,绿证的自愿认购不但解决了部分补贴问题,避免了补贴缺口越滚越大,更多的好处还在于形成一种组织、个人、政府机构等对绿色电力的共识。
绿证交易若能稳定推行,将有助推动再生能源平价上网,也能帮助政府舒缓补贴的财政压力。但是目前的绿证仍处于试水阶段,绿证体制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曾表示,降低价格,减少补贴是当前光伏发展的核心问题。光伏发电补贴矛盾的解决更多的还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发电成本,同时,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弥补部分拖欠费用,实现平价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