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调查使我国光伏产业陷入危机,很多企业巨额亏损,面临生存难题,严峻的形势倒逼企业做出重大市场策略和发展战略调整,以此应对复杂的国家贸易环境,寻求生存和发展。
调研组了解到,为了规避“双反”,江苏光伏龙头企业天合光能、协鑫集团、塞拉弗等公司积极在国外布点设厂,以规避“双反”带来的冲击。随着“一带一路”地区光伏市场需求的逐渐释放,印度、非洲等新兴市场光伏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加,天合光能通过代工、合资、并购等方式布局全球工厂,目前海外产能2.5GW,占整个公司产能的35%左右。
调研组认为,除了开拓新兴市场,光伏出口企业应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改变以往出口产品组件的销售模式,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来提升光伏产品的销售,为新市场提供附加值较高的服务。
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陈昌智强调,即使现在困难再大也不能轻言放弃,要调整战略,继续深耕。“要推动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既要解决当前困难,也要谋求长远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采用市场化、法制化方式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断奶”后的阵痛
光伏产业不能长期靠补贴发展
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规定我国一类、二类资源区的地面光伏电站分别降低0.1元、0.07元,三类资源区降低0.02元。长期依赖的补贴突然“断奶”,让很多光伏电站运营商一时难以适从,经营压力骤增,光伏电站投资热度锐减,波及到上游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引发整个行业的剧烈波动。
调研组了解到,今年一季度江苏累计出口太阳能电池39.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6%。全省光伏产业重点监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8亿元,同比下降9.44%。
陈昌智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材料成本下降、智能制造水平升级,光伏系统成本逐年下降,补贴减少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正如电动车行业的补贴逐年降低一样。企业要学会适应这个过程,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老躺在补贴上。通过不断提高技术,降低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未来光伏电站依靠补贴生存的历史可能会改写,最终将实现光伏平价上网。”
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回顾了国内光伏产业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光伏发电的成本是一路下降的,系统成本下降到原来的1/8,而未来5至10年,成本也许会降低到现在的1/3,甚至更低。这样的趋势意味着,太阳能发电很快会成为所有发电模式中成本最低的。”
刘汉元建议,国家要制定积极相关政策,在智慧电网、储能技术和政策落实方面积极推进,“期待光伏发电进程能快点,因为日益严重的雾霾、环境污染已经让我们承受不起。”
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金汉认为,光伏产业要鼓励企业更多地投入到创新中,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淘汰行业中的落后技术和产能,避免企业的低水平竞争。“一些企业在国外的销售价格明显是低于生产成本的,那么他们靠什么生存,就是靠政府补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产能过剩具有阶段性
配额制可有效治愈“弃光”
在向调研组介绍情况时,甘肃省副省长黄强表示,甘肃目前是全国弃光现象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甘肃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4年以来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16年全省弃光率达到30.45%,排名全国第二,光电利用小时数997小时,距离国家规定的1500小时保障性收购小时数还有较大差距。”
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总经理李明表示,新能源发电波动比较大,现在电力系统的高可靠性对电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网成本较高。
下一页>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