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照进淅川县盛湾镇瓦房村村民王建华家时,他家屋顶的光伏电站就开始了运转。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电表指针的每次转动,都意味着收入的增加。
农光互补项目安装完毕,光伏发电下面将种植袋料香菇杨冰摄
施工人员正在给贫困户在房顶安装太阳能发电板石雪帆摄农光互补项目安装完毕,光伏发电下面将种植袋料香菇杨冰摄施工人员正在给贫困户在房顶安装太阳能发电板石雪帆摄当清晨的阳光照进当清晨的阳光照进淅川县盛湾镇瓦房村村民王建华家时,他家屋顶的光伏电站就开始了运转。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电表指针的每次转动,都意味着收入的增加。
让贫困农户变成“电老板”,是淅川县探索解决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解困的新路径——政府为农村无劳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的“三无”贫困户免费安装家庭光伏电站,项目产权和发电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从而让贫困户逐步脱贫。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绿线”必须保,耕地“红线”不能碰,让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必须探索创新,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淅川县就开始谱写“念好太阳经、唱好绿色戏、打好生态牌”的绿色乐章,确定把一次投资、多年受益、没有污染、见效较快的光伏产业作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新途径。
新能源“钱”途无量
5月8日,笔者来到瓦房村,只见户户房屋在光伏板的反射下格外醒目。“可别小瞧这些板子,晒晒太阳就能挣钱。”村民王建华笑着说。
一聊起光伏发电,王建华乐得合不拢嘴。“俺家的光伏板,到现在建成不到三年,去年我得到了3000元的补贴,今年已经得到555元的补贴。”村民都把光伏发电称为“种太阳”,随着“种太阳”的稳步推进,贫困户的生活悄然改变。
“以前扶贫都是送猪、送羊,不能从根本上长久地解决贫困问题。政府出资安装光伏电站,可以使农户持续多年收益。”淅川县扶贫办主任石成宝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已有7752户贫困户屋顶上安装了光伏发电板,这种小型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已成为无劳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笔者来到淅川县上集镇关帝村,看到村民屋顶上连片的太阳能电池板熠熠生辉,强烈的阳光将光伏板照得乌黑锃亮。
“原来家里烧煤做饭,每月光买煤球就要花60多元,现在改成了用电,仅这一项就节省不少开销。”说起自家的光伏电站,村民赵全红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仓房镇侯家坡村贫困户李文德,指着自家房顶上的光伏发电板对笔者说:“这家伙发的电,不仅可以自家用,剩余的还能卖给国家电网,这在以前,都不敢想。”
据统计,自“光伏下乡”扶贫工程实施以来,每户贫困家庭光伏电站年均发电约3300千瓦时,按光伏电站使用寿命25年计算,户均年净收益1500多元,总收益可达3.8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