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首座光伏跟踪电站诞生——双轴跟踪定位系统。该系统位于山东省科技馆广场,规模1.6KW,采用9块尚德组件,当时组件42¥/W,费用十多万。对于当时发展初期的光伏行业来说,跟踪系统是种超前的技术,整个行业对此并不是十分热衷,甚至多数人认为支架不仅没有技术含量,还成本偏高。
其实不然,跟踪系统的设计理念是基于跟踪支架的追踪光作用于组件以获得更多的发电量,初期由于技术不成熟,没有考虑风阻等因素,在一些项目及研发中出现问题,但恰恰是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解决才使跟踪系统在光伏行业浮浮沉沉中得到了发展与丰富。
在跟踪系统不断研发的过程中,通过大量实证和思考,笔者认为跟踪系统的最关键的一点:可靠性!困扰光伏跟踪系统推广最大的痛点就在于可靠性,早期市场上一些跟踪产品缺乏可靠性,常有电机和控制器失准、转动系统失灵、轴承打滑等缺陷,影响较坏,导致许多投资商不敢再尝试。对此,睿基股份在这方面为行业做了两大尝试:直流电机替换交流电机;用回转支承驱动替换推杆驱动。刚开始这些改变仍然受到业内的质疑,但是2016年10月,睿基研发的高可靠智慧型跟踪系统先后通过UL2703和UL3703标准测试并获得认证,也是全球跟踪系统领域内为数不多通过美国UL两项标准测试的跟踪系统之一。
相对于跟踪系统的“出道”时间,分布式的出现比2002年的第一场雪晚了十年。
分布式的概念是2012年9月才正式提出的,最后一批金太阳之后国家出了文件,让大家申报分布式的示范园区,才有了“分布式”这三个字。华东地区是笔者分布式光伏电站的主要“战场”,“十三五”电力建设规划说:到2020年分布式要达到60GW,但是到2016年才10GW多一些,由此可见,分布式电站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
跟踪系统和分布式的联系如下图所示:
市场上分布式电站安装的地方多数在屋顶,采用固定式,不管是在商业屋顶还是城市居民屋顶,这种安装方式尤其是在城市屋顶电站建设采用最多的。屋顶分布式受关注太高了,具体相关的内容笔者就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了,但就农村分布式光伏电站而言,关注度就没那么高了,其发展速度还是较为缓慢的,原因至少有一点:回报周期长。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对光伏发电接受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投入成本高,资金回流周期长。按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年收入2万来算,至少也要不吃不喝三年多。这对农村收入本来就低微的农民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数目。所以,经济收入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
然而,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电站,成本是跟踪系统的另一个关键点。这也是跟踪系统领域被光伏行业认可受限的因素之一。个人认为采用平单轴跟踪的电站,投资增加0.3~0.5元/瓦,斜单轴增加0.5~0.7元/瓦,双轴增加1.7~2元/瓦。所以,跟踪产品成本越高,对开发商的吸引力就相对越小。
为减轻企业回流与国家补贴的资金压力,国家不断下调光伏补贴,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的出台,预示着将逐步退出补贴机制,实现平价上网。因此,支架企业都应积极努力,用创新的技术不断提高发电量,不断降低发电成本,与高效组件、逆变器科学结合,趋向智能化发展,让电站投资者能得到合理稳定的回报。
FR:光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