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发展如此艰难,正是因为市场存在很多痛点。
其一,信息不对称。1万m2的厂房今年安装1MW一下的容量。每年到哪里去寻找上亿平米的屋顶?屋顶资源信息与需求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因此,市场上出现大量以介绍屋顶谋利的屋顶黄牛,增加了项目的成本。
其二,规模效应差。地面电站往往都是20MW以上,投资额在1.5亿元以上。因此,可以承受较高的成本(开发、设计、施工、运维等);但分布式项目受屋顶面积的限制,从3kW到6MW,总投资少。如果按照传统地面电站方式去操作,则单瓦的开发、设计、施工、运维成本将成为项目负担,造成项目盈利性差。因此,本地化开发、设计、施工、运维是最适合分布式的工作方式。然而,很多地方缺乏这类为小项目提供本地化服务的小企业。
其三,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之前,大型、专业化的能源投资企业都专注于地面电站的投资,极少涉足分布式;投资分布式一直是各类小企业,其资金、技术实力,融资能力,风险把控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都大大落后于大企业。这些因素造成许多分布式项目质量差、项目盈利性差。
这些因素,造成分布式光伏项目前期开发、建设、融资成本高,后期运维管理、风险管理难度高。因此,分布式光伏项目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三、解决分布式光伏痛点的魔方
2016年下半年以来,光伏应用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面电站受规模指标限制,出现大量并网项目却无指标的现象;多个省的能源局公开发文警告地面电站投资企业:目前的在建项目已经超过“十三五”国家可能给该省的全部指标!
“十三五”期间,受规模指标限制,地面电站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而另一方面,要完成分布式的“十三五”规划目标,每年要新增11GW以上,每年大概需要屋顶1.3亿m2。许多大型的能源投资企业,如国电投、北控等,开始将投资目光转向分布式市场。
如果说地面受限、分布式受鼓励是分布式爆发的“天时”、国家给予分布式光伏的支持政策是分布式爆发的“人和”,那迅速发掘大量屋顶、进行本地化EPC就是“地利”!前两者已经俱备,后者则主要依托于各企业的地方分公司员工,艰难而低效的进行着。卫星都上天了,光伏行业还在依靠员工的两条腿去丈量屋顶!分布式光伏市场的爆发,是不是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感觉?
近日,发现一款神器,将“卫星遥感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完美的应用到“分布式屋顶开发”当中。用卫星的眼睛,来解放开发人员的双腿!
第一步,选定某一投资区域后,可利用该软件用国家级遥感信息服务体系识别出区域内所有可开发的目标屋顶。彩钢瓦、混凝土、鱼塘,统统逃不过卫星的眼睛。
第二步,选取感兴趣屋顶,了解更加详细的信息。
既有详细的屋顶面积、预期安装容量,又有当地的太阳能资源数据、预期发电量情况。
如果觉得十分不错的话,可以用软件提供的导航系统开车过去看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