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正式生效 带动全球碳市场发展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特别是在欧盟2005年启动的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等局部碳市场的带动下,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迅猛。当前,全球范围内国家性的或地方性的碳交易市场建设、发展在稳步推行中,至今已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碳定价机制,其中有17个不同的碳市场体系在四个大洲相继运行或正在考虑之中,这些地区累计占全球GDP的40%。
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该协定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的第二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我国已于今年9月正式加入《巴黎协定》,承诺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动二氧化碳减排,体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也为我国建设全国碳市场提供了保障。
2017年是中国碳市场元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碳市场交易,为全球碳市场格局带来重大变化。不仅全球温室气体覆盖率将大幅度提高,全球碳市场价值也将从当前的年均不到500亿美元,提高至年均1000亿美元。
顶层政策相继出台 全国碳市场开启在即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明确要求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提出"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案"。"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行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核证和配额管理制度"。同时,发改委气候司也多次明确表示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现已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方案上报国务院,预计年底前获批,2017年对各纳入企业分配配额。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行业18个子行业。参与主体初步考虑为业务涉及上述重点行业,2013年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在配额分配上以免费为主,并且主要采取基准法。在交易模式上,主要是以现货为主,逐步开展期货交易。
2020年以后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二阶段,将扩大参与企业的范围和交易产品,丰富交易模式。纳管范围将扩大至八大行业之外,门槛降低至年消费标准煤5000吨,纳入企业将超过10万家。同时还启动碳税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没有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征收碳税。
全国碳市场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体系。从八大行业配额分配预估来看,可占到总排放量中的50亿吨,约为全国全口径排放的50%。按照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以当年全国7个试点地区的碳价平均标准测算,全国碳市场现货交易规模可达12亿元至80亿元。如果考虑碳期货进入碳市场,交易规模将会放大到600亿元~4000亿元。
总结试点经验 走向统一碳市场
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所开市,标志着我国碳交易试点工作正式开始。2014年6月19日,重庆碳交易所开市。至此,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7省市碳交易试点全部上线交易,我国碳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在此期间,各试点省市分别制定和发布了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温室气体的核查规范、配额分配,以及碳排放交易规则等相关政策,且均成立了专业的碳交易平台,交易品种主要包括碳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截至11月30日,7个试点碳市场的碳配额累计成交量约为8397万吨,成交额达19.5亿元人民币。其中湖北交易最为活跃,市场份额为35.8%,居全国首位。
各个碳试点市场在运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较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交易系统,各个市场存在不同的特点。其中,湖北市场规模最大,在交易总额、投资者数量等主要市场指标上均位列第一位。深圳碳市场是运行时间最久、活跃度最强的试点市场,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市场高开放度,包括最早引入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者,积极开展碳金融创新等。北京碳市场的特点则在于制度完善,交易产业链较为完整,并且市场主体包含了众多金融机构、大型央企总部、国家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市场将从分散走向统一。在考虑地区差异性的基础上,包括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交易制度、MRV(监测、报告、核查)体系等都会实行统一标准。国家和地方将采用两级管理模式,由中央层面确定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方法,省一级层面实行具体分配、履约监管。
在交易机构的设立上,除了现存的7个试点的交易机构外,国家还批准了福建和四川两省建设碳交易机构,这九大交易机构将继续在全国碳市场中发挥交易平台作用。
全国碳市场的全面展开对于即将被纳入的控排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为企业完成减排目标提供了灵活的市场工具,能以更小的成本实现减排。挑战在于,对企业的减排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并要求企业针对发展理念及管理方式开展适应性调整。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50%左右,既是碳排放的关键领域,也是碳减排的重点对象。未来,全国碳市场将全面覆盖包括电网企业在内的电力行业,各电力企业应尽快加强能力建设,为参与全国碳市场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