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浙江企业是如何应对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在海外投资设厂,规避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收购海外品牌企业,走“国际本土化”之路;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应对“双反”
看浙江企业如何出招
或借船出海,或走“国际本土化”之路,或加强研发提高竞争力
巨星科技:借船出海
收购海外公司打开市场
作为国内手工具巨头的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前三季销售收入达26.49亿元,净利润达到了6.1亿元。在其业务构成中,对美国等海外市场的出口销售占比达96.3%。
“我们也在海外遇到过反倾销事件,对方的反倾销税高达120%,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根本没有竞争力。”巨星科技董事长仇建平告诉钱报记者,通过自主创新,中国制造凭借质优价廉的优势,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但120%的反倾销税一征收,产品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还要高很多,市场根本没法做。
为应对国外的反倾销,巨星科技一方面联合国内的手工具出口企业,一起向所在国提请反倾销的申诉,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借船出海的步伐。
今年以来,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收购PONYTOOLS等三家手工具公司,包括了生产设备、库存、商标专利等。这三家公司拥有12个专业的手工具品牌,拥有专利9项,其中PONY、JORGENSEN是手工具领域全球知名品牌。
“我们收购的这些国外的品牌,有知名度,还有工厂和工人,我们利用当地的工厂组装生产,以国外品牌进行销售,效果很不错。”仇建平表示,依靠借船出海,巨星的出口仍旧保持着较快的增速。巨星科技目前拥有“GreatStar”、“Sheffield”、“Goldblatt”等自有品牌,自有品牌销售收入占比达20%。
除了借船出海外,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创新增强自身实力。巨星科技每年都拿出近亿元资金,依据客户需求,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根据公司三季报,巨星科技主要产品的毛利率都在30%以上。
正泰集团:走“国际本土化”
规避“双反”限制
前几年,我国光伏产业一哄而上,遭遇的“双反”也最多。那么,作为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正泰集团又是如何应对“双反”限制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开启全新的“国际本土化”模式,即通过并购海外公司,实现光伏组件生产的国际化,既可能有效规避“双反”限制,又能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
2014年初,正泰集团收购了德国知名光伏企业Conergy旗下法兰克福(奥登)组件厂。“这场联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不仅有效规避双反,还为当地创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成为德国东部最大的太阳能工厂。”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购买德国工厂后,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原来在国内传统流水线上需要上百人作业才能实现的产能,现在只要十来个人就能完成,企业整体智能制造水平也大大提升。
“未来,正泰将在北美、欧洲设立集研发、市场、物流、生产于一体的区域总部基地,在南美、中东、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地区设立区域工厂,并进一步加强国际工程队伍力量,同时开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构建全球研发体系。”南存辉表示。
如今,正泰着力打造的“CHINT”和“NOARK”两大自主品牌,已经在欧洲站稳脚跟,稳步提升着市场占有率。
海亮股份:走出去
海外设厂应对“双反”
作为国内最大铜管加工企业,海亮股份的铜管出口占比较大,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境外销售额占比近三成。
近几年,海亮股份也屡屡遭受欧美国家的“双反”调查。早在2009年,美国本土铜管生产商就发起了针对中国产紫铜管的反倾销调查;2013年遭遇了加拿大对产自中国等五国的紫铜管的反倾销调查,其中对中国还包括反补贴调查。
海亮股份也考虑到今后可能发生的国际贸易规则的改变,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产生,于是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走出去的步伐。2008年,公司公告在越南设立海亮(越南)铜业有限公司。2010年,当美国裁定对海亮股份及控股子公司上海海亮铜业的紫铜管征收58.69%的倾销税率时,公司的紫铜管产能已向越南生产基地转移,有效地抵消了反倾销对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FR: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