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希拉里的大选全球瞩目,而在北大朗润园的一场辩论,虽然关注度和美国大选无法相提并论,但在中国经济学界也是一件大事。这场辩论的主角是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位经济学家,辩论的主题是产业政策。
这场辩论发端于2016年8月,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张维迎再次炮轰产业政策,其中又把光伏产业政策拿出来作为例子:“光伏产业的情况就是这样,中央决定发展光伏产业,全国都这么搞,我也这么搞,各地都这么搞,最后就搞成这样子。所以我们看到,一旦政府鼓励任何一个产业,这个产业一定会变得产能过剩,危机四伏。凡是政府扶持的产业,不把它做砸绝不会罢手。”
后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加入到这场辩论中,多多少少也会提到光伏,基本上也是给安了一顶失败的帽子,比如李稻葵文章中称:“中国经济过去的快速成长,并不在于实施了重大产业政策。事实上,从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光伏、VCR等领域来看,这些产业政策都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比如许小年提到:“任何计划的思维、任何确定性的方向指引都与创新精神格格不入。政府应该资助发明而不是染指创新,否则会碰得头破血流。这就是光伏、高铁一塌糊涂的原因。”
今天的辩论中,张维迎再次将光伏拿出来驳斥产业政策。光伏真的是失败的么?真的是作为驳斥产业政策最好的例证么?不久前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光伏企业)撰写了《2015-2016年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报告》,报告总结了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技术进步情况、成本下降情况,核心信息摘录如下,希望外界在讨论光伏产业的时候,对行业现状有一些基本了解,不要总是站在门外想当然。
光伏分为两大技术路线:晶硅、薄膜,晶硅的产业链涉及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薄膜电池实现产业化的主要有硅基薄膜、碲化镉薄膜、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等3种类型。光伏电池实际应用的时候还需要其他设备支撑,因此报告将光伏系统技术发展也单列一节进行介绍。
晶硅电池产业链最上游是硅料,也是产业链中耗能最高的部分,硅料的技术路线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技术和硅烷流化床技术,经过多年发展,改良西门子法全流程的综合电耗已经接近60kWh/kg-si,而硅烷流化床技术综合电耗可以进一步降低到25 kWh/kg-si,而2009年行业平均的综合电耗是200 kWh/kg-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