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补贴断崖式下调有悖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大国责任”
在清洁能源发展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是德国。2004《可再生能源法》后,德国用高额的补贴推动了现在光伏产业的发展,西班牙、意大利市场虽然走了一段弯路,但也贡献颇大,这几个市场让光伏发电成本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美国、中国、日本这三个GDP最大的国家在为清洁能源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深受欧洲国家的“恩惠”,虽然体量最大,但谈到贡献,还远远赶不上德、意、西班牙等国家和人民的付出,为了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截止201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补贴附加费用已经高至0.624欧分/度,几乎赶上中国居民电价。反观我们现在承担的可再生能源附加只有1.9分/度,随着清洁能源价格逐年下降,德国人民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空前绝后。
2015年11约30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指出“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习主席这句话不只是对发达国家讲的。
作为碳排放最大、污染程度最高的国家,中国是发展清洁能源过程中最大的受益国。平价上网阶段,政府完全不需要财政补贴就可以享受清洁能源发展带来的环境与气候红利,但若急功近利或者只想享受胜利果实,是在为我们的大国形象抹黑。
跨越式发展论调无视科技的“尊严”
常常有外界对光伏要求:“光伏行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尽早实现平价上网。”诚然,平价上网是每个光伏从业者的梦想,但无视科技、行业发展规律,一味空谈,强迫光伏企业迎合这种论调,是重复“大跃进”的老路。
笔者特别讨厌“跨越式发展”这个词,在跨越的过程中,肯定是有一些路走得不够坚实,不尊重事实规律,不考虑科研能力,凭空臆想未来蓝图,一定会有深远的危机潜藏其中。
人类现在拥有的常识是,通过科技进步,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但在光伏行业,科技越进步,成本控制得越好,外部就施以更大的压力去“调控”。笔者曾经设想过没有中国企业参与的光伏世界:5美元一瓦的光伏系统成本,每年2GW的安装量,但是光伏企业仍然活的很好。至于应对气候变化,那到底是什么?
关于未来的工业革命,美国人里夫金写了本书《第三次工业革命》,告诉读者,工业互联网实现后人类将拥有的各种福利,这本书也成为畅销书;德国则踏踏实实的投入数以亿计欧元开展“工业4.0”计划,各位认为技术的突破会在哪里出现?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国,必须停止空想,重视工业与科技。
一个外企朋友谈中外研发差异时说:“中国企业的研发多集中在降低成本,而外国企业则更多看重性能提升。”请给科研一点喘息空间,让光伏的科研重拾梦想和活力,而不是每天只盯着降本之路,错过了很多沿途的风景。
光伏行业到底应不应该拿补贴?
与很多人羞于谈补贴不同,笔者认为光伏行业的补贴拿得理直气壮:行业在实现平价上网之后可以不拿补贴,但并不应把补贴看做是光伏企业的“原罪”。
在这儿不想评判政府补贴火电的行为是否正确,但光伏行业对于环境的贡献和对于能源安全的意义却常常被人刻意忽视。笔者进入光伏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真正能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只有太阳能和尚未实现的可控核聚变发电。对这样的一个行业,各国应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将其与医疗、教育、军工这些不具备明确经济收益甚至是纯投入的方向划等号,而不应该就因为光伏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只将其当做“摇钱树”,中央财政视其为“啃老族”。何况,如果算上环境账,光伏行业离广义的平价已经很近了。
能源局提出的竞价上网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机制,在短期内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同时进行,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尤其是在分布式市场方面,利润看似不错,但为何前几年分布式光伏装机量都没办法完成能源局制定的发展目标?掐死一个还没有发展壮大的民用市场是非常不合理的,B2B与B2C可以视作两个行业。
之前维生素行业发展与光伏产业非常相似,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打败了国际“列强”,让后将自己控制在一个濒临倒闭的局面,然后最赚钱的却是做B2C的安利。
10块钱一瓶的维生素被卖到300块钱,才是真正的国之不幸。
笔者曾想,如果陆接舆先生遇到的不是孔子,而是光伏业者,也完全可以不改动一字的唱出那首著名的《楚狂接舆歌》:
10月17日,发改委价格司组织各界参与调整新能源标杆电价调整的讨论,希望能够像美国去年的ITC政策一样,有个良好的协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