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发现难题
在近日召开的《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十周年研讨会上,新能源电价补贴再次成为焦点。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处长支玉强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该项补贴资金缺口累计达到550亿元左右。而在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增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到今年年底,预计缺口可能会突破600亿元。
在支玉强看来,造成目前这种补贴资金缺口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自备电厂规模的快速扩大。由于这些自备电厂规基本不缴或者较少地缴纳包括可再生能源附加在内的政府性基金,因此可再生能源附加的理论征收额度与实际征收额差别比较大。
资料显示,作为补贴资金来源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已经经历了五次调整,从1厘提高到现在的1.9分。
不过,由于实体经济需求不振,工业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国务院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在降成本的要求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降电价。在如此形势下,很难再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标准。
除了补贴资金缺口之外,另一个难题,则是标杆电价水平如何确立的问题。如何兼顾上下游发展情况,对光伏电价补贴的调整不会对上游的制造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导致其大起大落,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是标杆电价确立的关键。
在支玉强看来,当前电价模式越来越难以维系。由于可再生能源规模快速扩大,技术进步明显,相关部门制定标杆电价的难度不断增加。由于政府部门与企业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存在一定信息不对称,固定电价政策可以说越来越难。
市场化渐行渐近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光伏行业的市场化,也是迟早的事。
早在去年年末发布的电力体制改革系列文件中,就已经透露出了这种迹象。无论是“优先发电”、“优先调度”,还是在限电地区的新能源保障性发电量,其主要目的,均是在维持行业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益水平,而非暴利。
无独有偶,与之一脉相承的是,在今年5月份,发改委价格司电价处负责人侯守礼也表示,我国将考虑价格政策衔接、项目建设时期不同等实际因素,初步考虑制定差异化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并伴随产业技术进步逐步下调光伏发电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