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是本世纪推动我国能源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然而,目前对能源互联网的许多解释在“跨界”和“如何与能源体制改革相结合”方面遇到了困难。
业内对“能源互联网”的解读很多,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是能源互联网的基本出发点。互联网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能源系统之间,就各自对能源和环境的需求,及可能做出的贡献建立了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得包括能源生产、输送、分配、储存、调节、交易等诸多环节的能源体系得以趋于最优化,最终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能源服务。严格来讲,经济性并不是人对能源的唯一需求,有些用户更多的是考虑环保、安全和便捷等因素,因而“最佳能源服务”应该是反映人们对能源互联网需求的最准确的定义。
我们对能源互联网的描述为:能源互联网是综合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以信息网、能源网、物联网为载体,高智能优化控制软件、大数据与云计算为技术平台,将大量由分布式产能装置(包括天然气分布式供能、可再生能源、余热余压利用等)、储能和调峰系统、能源和相关信息监测采集系统、互联网信息传输系统、智能电力、热力和天然气等网络和控制性能源节点互联起来,最终建立能量、信息和物流全系统的多向流动的共享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最优化的能源系统,使系统中的每个个体获得最佳能源服务。 从仿人体的角度能加深对能源互联网的理解,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可以视同每个个体,所有的能源输配网络可以比喻为血管,神经系统则是信息互联网,体内其他物质的流动网络(如消化系统等)可以比喻为物流网;我们的肠胃是能源生产和转化系统,心脏是能源输送的动力,这两项的作用在能源互联网中往往是通过分布式供能系统来实现的;系统的平衡优化调控当然离不开我们的大脑,所有的智能化控制均在这里实现。在细胞之上是组织、机体、最终才有人体。
几个误解的澄清
智能电网就是能源互联网?
智能电网只是能源互联网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是构成能源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输配电为主的软硬件配置,使得电网更加可靠、安全、更具弹性,并能接纳更加多样化的电源(包括大规模间歇式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国,智能电网更关注较大规模的发电端,比如大风电等,而对小规模的终端分布式供能等关注不够。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智能电网将不得不接纳大量的小规模终端分布式能源,分布式能源不再是大电网简单的一部分,而是相对独立、平等、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整个电网的构架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能源互联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只是“能源互联网”的一部分。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能源的互联和平衡,将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如沙漠的太阳能、海上的风电)等充分整合利用起来,为全球供能。这是一个宏大而前卫的想法,排除政治因素,或许在未来它将部分或全部地实现,但在当下,我们认为更应该关注与亿万用户利益直接联系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没有这个系统,中国以及世界的能源互联网无从淡起。正是这个最基础的能源互联网,遇到了大谈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国网公司的抵制。正在进行的电力体制改革,将为我国首先建设以分布式能源为主导、能使亿万人民直接受益的能源互联网开辟道路。
“需求侧管理”就是能源互联网?
“需求侧管理”不是能源互联网。这种提法仍然是来自大电厂到大电网和配电网,从大到小单向流动的传统的能源结构,是主要为供电方服务的管理,而不是以用户利益为主要导向的、符合能源互联网互动的思维模式。
能源互联网通过对用能负荷和设备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来实现。 在很多能源互联网模型中,能源信息采集系统只是对用能负荷和设备信息进行采集和监测。事实上,能源互联网系统需要的数据远不止这些,还应该包括与用能有关的许多信息,如当地气候条件和天气预报、人的生活和用能习惯、生产设备条件、工厂运营情况、生产的可持续性、安全等级、容量备用、企业文化、能源价格等。这些海量信息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进行快速分析,分析结果被用于系统的平衡优化控制或反馈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