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从今年开始,光伏项目规模指标的分配将采用“竞争性配置办法”。从几个已经下发竞争性配置办法的省份来看,上网电价的分值在24~30分之间。
要获得项目规模指标,必须竞争,而其他条件大家相当,很难拉开差距,上网电价是能拉开差距的最重要指标。如何以最合理的上网电价拿到规模指标?这种情况下,投资商必须根据目标的项目收益率计算反算电价来投标。
不久前,安徽2016年光伏项目规模指标招标的投标电价就在0.945~0.98元/kWh之间(当地标杆电价为0.98元/kWh)。而以0.945元/kWh电价投标的项目,规模已经超过当地预分配规模。
0.945元/kWh就是投资商根据目标收益率和其他边界条件获得的反算电价。然而,影响反算电价的因素有哪些?如图1。
图1:由收益率获得反算电价的过程
从上图可以看出,发电量、电价、项目投资,共同决定了项目的收益率。业主要获得反算电价,则发电量、项目投资必须是准确的。
目前,中国光伏已经并网60GW以上,大家对项目投资水平和发展趋势已经有了准确的把握。然而,对发电量的预测却存在很大偏差,准确性较差。
影响发电量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太阳能资源数据准确性、系统效率准确性。
二、太阳能资源数据的准确性
作为一名资源分析专业的技术人员,感觉国内的光伏电站投资商对“太阳能资源分析”普遍轻视,不愿意花钱购买气象站的准确数据。
1卫星数据靠谱吗?
由于投资商不愿意花钱购买气象站数据,技术人员往往用免费的卫星数据来进行分析。然而,免费卫星数据的准确性令人堪忧。下图是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研究中心做的一组:NASA数据与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比。
图2:NASA数据与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比(单位:%)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的14个观测点中,NASA数据与气象站实测数据的差异在-5.2%~18.9%之间。因此,就可能带来发电量约-6%~20%的误差。
2项目现场实测数据靠谱吗?
有的投资商说,我的项目场址旁边就有一个投产项目,我们关系不错,就用他们的数据吧,还是逐时的!
我曾经看过很多现场实测数据,准确性也令人堪忧。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有:
1)购买便宜的观测仪器,准确度不高,而且安装前未经过专业校准;
2)观测仪器被随便安装在不合理的位置,周边环境影响大;
3)日常缺少专业维护。
因此,现场实测数据的结果,有时候比卫星数据的偏差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