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广东人似乎天生就会做生意。身为广东人,李河君也非常符合人们的这种印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河君还在读大二时,就领着30多个同学在学校的食堂门口卖了3天胶卷,挣了12元钱。多年后,李河君把那12元钱称为自己掘到的“第一桶金”,“我没给别人打过一天工,整天就想着怎么自己干。”
1988年,李河君完成了本科学业,留在学校读研究生。不过,他这时根本静不下心来,满脑子想着怎么赚钱。导师的去世更促使他研究生没毕业就直接下海了:“启动资金是我向系里一位教授借的,5万元,当时可是大数目。我说想创业,他就真敢借给我,结果不到3个月全折腾光了。”为了还老师的钱,李河君决定什么赚钱做什么。
李河君回忆说:“1994年以前我是什么都做,在北京中关村卖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做贸易,做矿泉水,但时间都很短,前后加起来也就3年多,完成资本积累之后就开始做主业了。”1994年,完成资本积累的李河君成立了汉能控股集团。
独具慧眼,瞄上清洁能源
1994年,在一位搞金融的同学建议下,李河君花1000多万元收购了家乡河源一座装机容量只有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他此举真正的目的是把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拥有一个实业。在这个过程中,李河君发现水电是一个不错的行业。因此,他在之后的几年里继续在广东、青海、广西等地收购或新建小水电站。2002年,云南省政府希望引入民间资本开发水电站,李河君看准机会,从云南省政府手中签下了8座水电站中的6座。
但国家发改委没有批准这个项目,且一压就是5年,李河君一度还将国家发改委告上了法庭。后来,国务院的一位领导说:“应该给民营企业一个机会,这样才能干起来。”最终,这6座水电站中的5座给了国有能源企业,而李河君得到了最后也是资源最好的一座——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建设投资将近200亿元的金安桥水电站。建成后的金安桥水电站装机容量比葛洲坝大10%,比美国胡佛大坝大30%。金安桥水电站现在每天的净现金流超过1000万元,为汉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华丽转身,移梦光伏产业
之后,李河君审时度势,瞄准了光伏领域。李河君意识到,发展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导者。
光伏行业按技术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薄膜太阳能,一派是晶硅太阳能。就两派而言,薄膜太阳能远不如晶硅发展成熟:光伏行业中晶硅占据着9成的市场,薄膜的比例还不到1成。李河君说:“当我决定要做薄膜的时候,公司所有高管都反对。”连光伏业内也认为李河君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是疯子,就是骗子”。但李河君“一意孤行”,在公司内部力排众议、大举投资薄膜太阳能。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