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4年初,随着市场回暖,多晶硅价格上升到15~17万/吨,但国内也仅有保利协鑫、新疆特变电工、四川永祥等三四家工厂能够在这样的价格下保持不亏损,因此,由于多晶硅的进口屡禁不止,对国内市场冲击仍然较大,因此,价格于2014年下半年再度下跌,这种跌势持续到2015年底,多晶硅的价格在10~12万/吨的低价徘徊。这样的价格如果再持续一段时间,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多晶硅产能中将有更多的有效产能永久变为无效产能。
为何多晶硅价格国外低于国内?
国内多晶硅市场价格低迷的原因是国外厂家的价格冲击。目前对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厂家是韩国OCI,其进口价格一度低至10万元人民币/吨,其它欧美厂家的价格略高,大约在每吨11~13万人民币/吨之间。而国内仅有江苏中能的工艺成本接近国际厂家成本,而特变电工等企业的成本则主要依赖新疆低煤价和自备电厂发电,而不是工艺优化的结果。
国际厂家成本低于国内厂家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目前国际厂家如瓦克、三菱化工、德山、HEMLOCK、REC和韩国的OCI毫无例外,均是在原有的化工厂基础上建设的,由于西门子法的主工艺精馏和还原也是化学工艺,在化工厂里建设西门子法多晶硅工厂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无论是氯化氢或氢气原料等,还是四氯化硅、二氯二氢硅等副产品,都可以在其化工厂内进行循环使用,因此,工艺消耗可以降到最小,工艺成本也可以做到最低。
而不幸的是,国内的多晶硅厂家无论是早期的新光、中硅,还是后来的中能、永祥、特变,都是与化工厂毫无任何关联,有的是电子厂进行多晶硅厂的建设,更多的是平地起高楼,完全跨界进入,从零做起。因此,在工艺循环程度上与国外厂家存在先天的差距。虽然国内的人工和电力等成本虽然与欧美相比差别不大,但是,工艺成本却高出很多。
其次,西门子法多晶硅工艺诞生已经超过五十年,国外大部分厂家建厂已经超过三十年,因此,工艺都经过了反复的优化和改良,因此,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都运行在最优的条件下。而国内建厂最早的新光也只有不到八年时间,而且中间还是断断续续地生产,不少厂家来说,生产能够正常就算谢天谢地了,根本谈不上优化,更难言改进了,个别工厂甚至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目前,在国内多晶硅厂家中,对西门子法的改进只有江苏中能一家算是做得比较有成效的,如果流化床工艺能够顺利投产,加上自备电厂的启用,成本有望降到10万元以下,接近国际厂家成本。
由于西门子法是舶来工艺,因此,国内厂家在该工艺框架里来实现对国外的超越将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中国的多晶硅厂家成本高于国际厂家的原因。
中国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对多晶硅为何难以奏效?
如前所说,国际多晶硅厂家的成本大部分在10~13万人民币/吨之间,但有相当长的时期,国外进口多晶硅的价格却低到了10万元/吨,显然存在倾销行为,而中国政府也于2012年宣布对来自欧美日韩的多晶硅进行了“双反”,并在随后两年中扩大了范围,提高了反倾销力度。但为何进口多晶硅的数量比例依然如此之大,而且价格还依然如此之低呢?
首先,中国光伏行业一度存在“两头在外”的情况,就是原料和市场都在国外。近几年,随着国内多晶硅工厂的建设和国内光伏市场的积极开拓,这“两头”都获得了部分解决,但只解决了一半。也就是说,一方面有一半的多晶硅需要进口,同时一半以上的光伏组件市场在国外,需要出口。这种业态刚好符合中国政府的“来料加工复出口”的免税政策。只要光伏下游厂家办理来料加工手册,就可以免缴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产品出口后,凭出口报关单和进口手册到海关核销,多晶硅的进口就可以完全免税。据统计,目前中国80%的多晶硅都是采用这种方式进口的。这样,中国对国外多晶硅的“双反”措施很大程度就成了一张轻易就被捅破的废纸。
其次,中国对外多晶硅“双反”采取了区别对待,最高的厂家进口关税高达50%以上,最低的才1%。现在,某个低税率的厂家对中国多晶硅出口数量显著增加,虽然其产能扩张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排除有其它高税率厂家“借道”该公司出口多晶硅进入中国的可能。
2013年8月15日,中国海关总署签署法令,决定从2013年9月1日起,停办多晶硅进口来料加工手册。本来这个消息对于国内多晶硅厂家是个好消息,但从文件发布到实施的短短15天内,中国新增的多晶硅来料加工手册就突击办理了6万多吨,几乎等于2014年全年的多晶硅数量。而到了2014年9月,按理说,突击办理的手册也应当使用完毕,多晶硅进口应当大量减少。但是,实际上,各地依然还存在着大量采用来料加工手册进口多晶硅现象,这是光伏产业的下游厂家担心进口多晶硅被限导致价格上涨,会使下游厂商利益受损而联合向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交涉的结果。需要进口多晶硅下游厂商也通过当地政府向海关和商务部门施加了压力,使得来料加工手册能够照办不误。因此,该法令自从发布后,等于没有真正实际起到任何效果。
国外多晶硅价格低于国内厂家多晶硅成本的情况,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现在。
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出路
在光伏产业的全部产业链中,中国在绝大部分环节都具有出口能力。半数以上需要进口且完全没有出口的,只有多晶硅这个环节,而多晶硅是光伏产业最主要的原料。
国内多晶硅厂家面临国外厂家的低价倾销手段的打压,虽然多次呼吁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但是,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都不敌国际厂家的情况下,寄希望于政府保护而得以生存,是不可能持续的,尤其是这种保护可能会损害产业链下游的众多厂商利益的情况下。
中国的多晶硅产业要振兴,必须要有自主研发的工艺。从2008年开始,不少开拓者和技术先驱在物理法(冶金法)、硅烷法、钠(或锌)还原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其中,冶金法多晶硅工艺有望在不牺牲光伏转换效率甚至还能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将能耗降低到西门子法的1/10左右,而成本可降低一半以上。根据测算,如果多晶硅的市场销售价格能够降到6万人民币/吨以下,则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低于火力发电的用户侧电价,这样的话,光伏市场将可以摆脱政府补贴而获得大规模应用,光伏产业的真正市场化时代才能到来。
因此,采用自主研发的先进的低成本大规模清洁生产多晶硅技术,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努力目标。而这个目标,正越来越近,当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中国的光伏产业将会让世界光伏产业再次产生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