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行业普遍认为现在储能技术不成熟且成本较高,难以形成规模化,您认为应该如何破局?
张华民:我不认同“现在储能技术不成熟且成本较高,难以形成规模化”这种观点,这与事实不符。任何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都要经过技术不断地提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储能是普及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瓶颈技术,像液流电池等一些电池储能技术,其技术成熟度已经达到产业化应用的需要。其技术成熟度远高于当初国家制定产业化政策支持太阳能光伏电池、风能发电和电动汽车产业时的技术成熟度。
储能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处于市场应用初期,处于技术、应用和市场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创新、有待突破的焦灼时期。这一方面要求储能企业立足技术提升,降低成本,保障产品质量,练好“内功”;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抓紧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机制,营造出外部市场环境。因此,这个阶段的关键不是普遍全面开花,而是要进行有目的的应用推广,即通过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典型性项目实施,不仅达到技术验证与提升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验证储能价值、体现收益,探索政策支持方式,探索商业模式,最终形成可推广的技术、商业、政策模式。特别是有条件的地区,例如可再生能源发电集中、储能产业基础好的地区,可以开展复制性强、具备推广意义的储能“先试先行”,利用地方政策和资源先行推进。
记者:大型储能从未享受到政策和补贴,您认为,未来政策和补贴应不应该向这一领域倾斜?
张华民:大型储能是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是涉及能源资源和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性技术。并且大型储能投资大、效益惠及面更广,更需要国家政策和补贴的支持。
大规模储能也是可再生能源和电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需求的技术,从目前我国发展来看(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并网情况以及电源结构),这种需求也日益迫切。而且大规模储能从技术、应用角度也逐渐可以达到市场的要求,政策的引导和实施有利于加快这个产业的产业化进程。
但是,为防止电动汽车出现的骗补等问题的出现,应该尽早制定产业技术要求和准入技术标准,在此之前,应该“先试先行”,支持几个大的商业化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以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