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发展绿色金融体系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近年来,发展绿色金融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专家认为,随着国内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的明晰化,未来几年将迎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黄金期。
温故知新
绿色金融助力绿色经济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包括进一步推广绿色信贷、建立环境污染责任险、发展绿色股票指数、建立绿色债券市场及绿色发展基金等。
发展绿色金融是破除绿色资金瓶颈的重要手段。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绿色投资需求每年将达2万亿~4万亿元,这其中需要依靠大量的社会投资。
从国际经验来看,绿色金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市场化的正向激励制度安排,在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发展绿色信贷等金融体系既是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快经营转型的内在需要。
他山之石
国外发展绿色金融有哪些经验?
从全球来看,绿色金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经验。
绿色债券: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了5年期6亿欧元的“气候意识债券”,为全球首只绿色债券。至2014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金额达380亿美元,投资者范围覆盖主流金融机构、政府主权基金和大型企业等。绿色创新债券还包括了地方政府发行的绿色市政债、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和开发银行发行的绿色开发债券和绿色离岸金融债券、商业银行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及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和绿色高收益债券等。
这些绿色债券主要特点一是债券信用评级相对较高;二是地域上有明显的聚焦,包括法国(21%)、德国(8%)等在内的欧洲共占据了62%的发行量,而美国占比为8%,亚洲占比为3%。三是期限结构上偏好中短期和长期,超短期和超长期较为少见。
绿色信贷:“赤道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实践的操作指南。作为首批接受“赤道原则”的跨国银行,汇丰、花旗和渣打3家大型知名国际银行在决策层面设立了相应的绿色信贷专责机构。而德国是国际绿色信贷政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赤道原则”已成为银行业普遍遵循的准则,主动参与为德国银行业赢得先机。德国的主要经验是国家对绿色信贷项目予以贴息贷款,杠杆效应显著;以政策性银行为基础开发支持绿色信贷金融产品;环保部门的认可是企业获得绿色信贷的关键。
碳金融:碳金融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碳基金、碳信托等金融活动。围绕碳减排权,渣打银行、美洲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先后在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方面作出了创新试验。
绿色资产证券化: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仍处于探索阶段,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并不多,可供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一是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受益权,二是“绿色汽车”贷款,三是建筑物能效改进贷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