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单晶光伏产业长期发展缓慢,2015年我国单晶占比虽然提高至了15%,但还远低于日、美等国家约40%的水平,据了解主要原因来源于需求端和供给端这两方面。在需求端,我国单晶组件被定位于高端产品,因此价格较高,而我国光伏电站以地面集中电站为主,BOS成本占比较低,对组件成本摊薄有限,单晶电站初始投资成本较高,导致需求不足;在供给端,我国单晶组件生产规模过小,与整个单晶产业链不协调,导致单多晶价差在组件环节被放大到超出合理值。
但从2013年国家开始实行光伏发电标杆电价政策开始,单晶技术作为度电成本最低的先进技术,市场需求逐渐从海外向国内倾斜,2015年国内单晶市场份额增长超过100%。电站对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间接带动了单晶硅片产能的增长。根据上市公司财报和市场调研数据,2016年主要单晶硅片企业产能将增长3.7GW。
李振国表示:目前单晶的性价比优势已经完全显现出来了,下游很多电池片厂开始往单晶生产上进行大规模的转移,其中也包括一些一线厂商。2016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一方面,隆基股份仍然会大力推广单晶这种性价比高的产品;另一方面,我们要扩建单晶硅片的产能来保证产业在向单晶转移的时候有足够的单晶硅片。
在李振国看来,未来真正实现最低电价的路线只有单晶技术路线,“由于物理结构的原因,单晶可以将电池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高效单晶电池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而高效单晶电池下一步发展的技术应该是PERC技术,从目前来看它是最经济的一种解决方案,PERC电池的度电成本更低。从更长远来看,N型电池必然是发展的方向,但目前N型电池成本太高,还没到发展的时机。”
据了解,在过去1~2年,单晶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单晶组件对光伏电站投资成本和发电成本的显著降低作用。从2016年起,制造端价值将成为单晶技术份额提升的另一个驱动力。PVInsights价格数据显示,目前单晶硅片与多晶硅片价差已经缩小到1.7美分(不含税),在这个价格水平下,单晶电池毛利率已经高于多晶电池,在组件端由于单位每瓦产品可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单晶组件相对多晶组件的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制造端驱动加上高效技术对电站端成本优势的强化作用,成为制造端大规模增加单晶产能的关键原因。
降本提效“十三五”实现飞跃
对于光伏制造企业来说,李振国认为在未来五年内将完成产品成本下降、组件功率提升、质量保障提升、系统优化等各个方面的进展,使光伏度电成本大幅度下降。这是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当然这种进步包含着硅片环节、电池片环节和组件环节共同的努力。
李振国预测道:“我们认为光伏行业在‘十三五’期间主要会在四个方面出现大变化:第一,组件的成本会下降25%,从眼前的发展速度来看也许不需要五年的时间;第二,组件主流功率会大幅度提升,目前60片的主流功率是260W,在未来五年会提升到325W,会有25%的提升空间,那就意味着在电站安装的过程中,所有跟面积相关的成本都会有25%的下降空间,包括土地、建设工程量;第三,业界对质量方面的不懈追求,当然它的根本动因仍然是技术创新和进步,我们认为今天建设的电站有着25年的使用寿命,五年以后建设的电站,业界将有信心说可以用到35年,电站的生命周期会得到延长,同时组件功率的衰减会更小;第四,系统优化方面在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大的突破,这中间包括双轴追日系统,届时又会使得发电成本再下降20%。”
综合以上的因素,李振国认为在中国利率下行的因素不做考虑的情况下,未来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会有50%以上的下降空间。
“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意味着去补贴化和平价上网的时代不再遥远,而且已经近在眼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组件功率的上升是极其重要的事情,电池效率的提升从目前的19.8%提升到22.8%,光这一项就会带来组件成本大幅度的下降。同时,单晶组件功率的上升,从现在的275W上升到两年以后主流功率的305W,建设成本也会从现在的3.8元下降到3.4元,下降的幅度比较大,组件功率的上升对未来建造的成本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未来的追日系统。”
“我们都是同盟军”
中国光伏行业历经“双反”、欧债危机影响等一系列严峻的外部形势之后,还要面临同行的“厮杀”,发展之路一波三折。面对光伏行业激烈的竞争,李振国认为行业内合作的意义要大于竞争,同仁更应该联合起来去与传统能源进行竞争。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