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成熟的投融资背景
中国光伏产业总体的投融资环境不是实施光伏标杆电价后才形成的,而是长时间沉淀的结果。过去十多年,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的认知已经经历过从疯狂到理性、从严重误判到重新认识的过程,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4年——2011年,金融机构盲目趋利阶段。其间又可分为2004年至2008年、2008年至2011年两个细分阶段,前者是市场拉动时期,后者是金融风暴后政策拉动为主时期。在这一阶段,受2004年欧洲光伏电站建设突起、早期产品供不应求带来畸形高额利润、中国地方政府盲目助推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曾经盲目地向光伏生产性企业倾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则对老尚德描述的情景:银行对光伏产业的趋之若鹜,使得老尚德在辉煌的时候不能自己,除四大国有银行,想要贷款给老尚德的诸多商业银行分行行长们,就连老尚德融资负责人的面都见不到。
2011年——2014年,光伏产业被弃之如敝履阶段。此时的一大景观是:一方面受“双反”、行业整合、企业破产等负面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谈虎色变、唯恐避之而不及,资本市场大门紧闭、信贷市场则明确将光伏列入“禁贷”行业。一方面受政策的持续扶持、光伏电站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光伏企业融资难的呼声骤起、一浪高过一浪。
这一景观的集中缩影就是:从2013年初开始,各个光伏研讨会议不约而同地增加了投融资话题,可是与会者中除了偶尔可以看到国家开发银行孤独的身影外,绝不见其他金融机构的参加。使得光伏企业融资难的研讨,成为说了也白说的自拉自唱。
2015年——现在,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再认识阶段。这一认识过程虽然有点慢,却一旦认识就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相信在经济不振、投资机会有限的大背景下,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同一金融机构不同企业之间,在光伏产业变为一种竞争关系就在不远的将来。而对于这一点,许多光伏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也难以认识到。
当前光伏电站投融资环境已经大为改观,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受政策向好影响光伏电站融资需求强烈。无论是从环境保护还是从能源发展方向,光伏产业都正在成为日益重要的国家战略,并带来光伏电站建设的融资需求、融资环境快速向好。它表现在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上习近平、奥巴马签署中美共同减排意向后,光伏发展“十三五”规划从100GW提高至150GW,带来融资需求从一万亿增加到一万五千亿人民币。也表现在有关部门支持光伏发展融资政策的不断出台和不久前工信部明确把光伏从产能过剩行业中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