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绿债,其它绿色金融领域前景如何?
除了绿色金融债之外,马骏还就绿色金融的其它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绿色产业基金:“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绿色产业基金”,这是五中全会向十三五提的《建议》中的内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为什么要发展绿色产业基金?这也和之前提到的传统绿色金融结构有关。过去绿色项目融资主要靠银行贷款,但是实际上许多绿色项目需要进行股权融资,甚至要求现有资本金才能获得贷款。所以未来产业基金,尤其是股权类的产业基金将会是一个重头戏。
通过贴息来支持绿色信贷的发展:中共中央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未来将有更多的“真金白银”激励绿色信贷的发展。如果贴息措施到位,会起到非常好的杠杆作用:例如100%的本金贴3%的利息,将获得33倍的杠杆率,比政府直接花钱投资下1:1的杠杆效率高很多。过去由于管理上的问题,没有把对绿色信贷的贴息做大,未来我们将借鉴德国复兴银行的经验,即通过银行来管理财政提供的贴息将成为方向。只有银行才知道哪些绿色项目是最好的,财政部门不一定有这样的实力。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银行来管理地方政府提供绿色信贷贴息的试点。
绿色担保机制:大概10年前,美国政府希望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但银行却认为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存在高风险,并估计这些新能源项目的贷款违约率将达到10%。为此,美国能源部启动了新能源项目的担保机制,最终项目结束后违约率只有2%。也就是说政府用了很少的一笔钱撬动了总量高达300亿美元的项目贷款,推动了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兴业银行也有类似的合作实例,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广,关键问题是如何落地。
银行业开展环境承压测试:这个概念比较新,还没有出现在中央的相关文件中,但潜力巨大,国外做的比较早的是英格兰央行。我个人认为银行应该率先做环境压力测试,工商银行从去年开始已经在进行类似的尝试,把环境高风险领域的贷款(钢铁、水泥、火电等)拿出来,研究如果环境标准提高、全国碳市场建立起来,这些企业的成本、利润、违约率如何变化。也就是把环境风险和未来的信用风险建立一个定量关系,可以提早告诉银行由于这些贷款带给了环境高风险较大的企业,未来的不良率将会上升。投资方了解了这一点之后,也许会重新配置资产,增加绿色产业的投资。
绿色股票指数:2015年上证指数公司推出了“180碳效率指数”,把上市公司当中每家公司的碳排放量做一个估算,算出来后除以公司的销售量,以此比例排序,挑出来一批碳排放强度最低的企业放入指数中。180碳效率指数可以用作未来开发绿色基金产品的基础。欧洲ETF有20%都已经是“绿色”的,而中国的比率只有1%,所以在绿色股票指数和绿色股票指数产品方面中国还有巨大的空间。
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对于发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这一点,绿色债券公告中已经有所要求,未来还需要通过引入第三方认证公司等手段来强化披露。上市公司披露方面多方也在共同推动,去年绿经委已经向《证券法》修法小组建议把强制性的要求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加入到《证券法》当中。未来不会一步到位,但环境高风险领域的企业会被率先要求披露,最终扩大到整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