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能源互联网化推进融合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光伏发电行业也试图实现能源的互联网化。
能源互联网化是什么?其更深层内涵是将各种一次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转化成二次能源电力,通过分布式采集和使用的交互形式,结合互联网平台技术,实现公众实时的能源互联和共享。
而在欧美多个国家,能源互联网化早已“开花结果”。比如德国曾投入1.4亿欧元进行E-Energy计划,利用4年时间使整个能源供应系统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联网,以及计算机控制和监测。通过能源互联网的实现,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德国1000多家电力公司中,其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整体能源消费量中占比达到25%。这一数字远远高出中国。
“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实现城市用能的互联网化。”复睿电力董事长管宇翔说。在其看来,电网的售电业务上游承载发电、输配电和分布式等多维供给,下游承接工商业、居民和园区等多维度用户,作为未来整个能源交易的数据交换中心,电网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推进能源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融合势在必行。
1月30日,来自复旦大学的教授、全国各地的专家,为光伏发电的示范性企业复睿电力授牌“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新能源中心”,组建一个城市群的能源小组,也被看作是实行融合的一大举措。
据媒体报道,市场关注的“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日前已送审,预计近期将发布。《指导意见》以“互联网+”为手段,构建能源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生态体系。
受限于融资和优质资源少
不过,目前我国光伏市场的开发程度仍占比很小,分布式光伏电力的核心“痛点”是融资压力大、售电收益不确定和优质资源少。
据管宇翔介绍,目前分布式光伏电力在中国市场上推广、运营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成本比较高、可用屋顶的比例较小,以及个体居民的接受度尚不高。
对于光伏发电的企业而言,投入周期长、资金成本大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目前,光伏发电每一度的投入成本大约在7~8元左右。如果苏南地区企业的发电量预期在1000万度的话,投入至少得7~8千万左右。
据调查统计,我国多数光伏企业融资成本在8%左右,部分企业甚至高达10%,而境外融资成本多在3%-5%左右。高额的融资成本使得我国光伏企业成本高企,大幅侵蚀企业利润,严重制约光伏制造业的技术改进和新技术产业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光伏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政策鼓励,也吸引了银行以及第三方融资机构参与。
以复睿电力为例,该公司的分布式光伏电力项目已获得某股份制银行苏州分行4700万元的8年期投资贷款(不需要第三方担保机构担保),解决了分布式光伏电力融资渠道,形成滚动发展。
而在售电模式上,跟国家电网不同,光伏发电通过太阳能发电,再通过用户用电量收取电费。但这个过程并非强制性,比如用户不交钱,企业无法对用户进行拉闸。
“这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也是光伏发电目前的风险所在。”管宇翔也表示,目前复睿电力的合作伙伴以工业园区、外资企业、上市公司和国央企为主,目前并不存在电费收缴的问题和难题。
实际上,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按照2015年江苏省工业分时用电电价规定,用电企业支付电网电价,峰电1.12元/KWh、平电0.667元/KWh,而用电企业使用分布式光伏电价只需峰电1.01元/KWh,平电0.6元/KWh,能够大幅降低工商企业用电成本。
居民光伏发电则主要是由居民自己投资,或者由国家牵头组织的太阳能发电扶贫模式,分为农村家庭光伏,城市家庭光伏两大类。有数据预测,整个家庭光伏的市场容量在1.5万亿到2.5万亿规模以上。而目前,这个市场开发仅有不超过0.2%,开发建设模式有待挖掘!
分布式光伏电力即使如此,光伏发电的区域龙头企业仍将保持强劲增长。
根据复睿电力2月1日发布的2015年报,该公司去年实现营收1841.12万元,同比增长 406.14%;实现净利润274.76万元,同比增长 88.90%。复睿电力并预计,2016年全年净利润最低目标为1800万元。
这意味着,复睿电力2016年的营收、净利润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净利润增幅达到555%以上。复睿电力表示,公司将通过“分布式品牌战略、创新战略、智能化战略”实现未来发展。